由《无问西东》到《西南联大的遗产》

影片截图

2018年,《无问西东》上映,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富家子弟沈光耀,不顾母亲反对,毅然报名参加空军飞行员,保家卫国,最终壮烈牺牲。影片中的沈光耀原型即是抗日烈士沈崇诲。


沈崇诲烈士像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1937年8月14日,沈崇诲奉命随第二大队轰炸日军第三舰队。激战中,正遇日军在码头登陆,遂轰炸之,并炸毁堆在码头上的日军军火,使日军伤亡惨重。

19日晨,再次奉命轰炸敌舰,适遇敌战斗机袭击南京、杭州,其护航战斗机被迫迎敌,遂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与第九中队飞行员升空执行任务。飞临日军舰时,所驾904号飞机突然发生故障,尾部冒出浓烟,速度减慢,脱离战斗队形。此时,日军旗舰“出云号”正指挥航队与中国空军激战,沈崇诲遂与同机的陈锡纯驾机撞击“出云号”,但因伤势过重,不幸坠海。

沈崇诲烈士墓


影片中的故事设定在西南联大时期,有这样一个情节:

静坐听雨


影片截图

西南联大的教室屋顶都是铁皮做的,一旦下雨,铁皮就发出巨大声响,甚至盖过教授们讲课的声音,教授索性不再讲课,在黑板上写下“靜坐聽雨”四个字,转身坐在讲台边,和蔼地看着同学们。

从这个情节开始,我禁不住好奇,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学校?环境如此恶劣,但同学们仍专心求学,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其中。后来,我遇见了《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


书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摘自百度百科)

西南联大的教授学者,随便举两三例,也都是名人大家,比如中国文学系的朱自清、胡 适、闻一多,外国语文学系的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被誉为“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团部和辅导团全体成员在昆明合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藏


在书的第17章 :联大的师生生计,描述了其间艰苦的学校环境。

摘录部分如下:

吃的方面是这样的

联大的伙食质量十分糟糕。那时,大家吃的都是公米,总也煮不熟,学生们称之为“八宝饭”,因为里面除了米、谷子、稗子外,还会有沙子和泥巴。伙食质量糟糕,一方面是战时物资短缺的原因,另一方面,联大的厨房条件非常糟糕。曾有女生夸张地说,“联大的厨房恐怕是世界上最脏的地方”——不光地污垢,而且还是老鼠、苍蝇、蟑螂的乐园,这样的厨房做出来的饭菜可想而知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在饭里发现些老鼠屎、头发丝早就是家常便饭。

虽然联大的伙食质量比较糟糕,但师生们出外觅食,也寻到了不少美食,比如:

在蒙自的时候,文法学院的师生当然也没有错过当地极为美味的小吃:过桥米线和年糕。而且蒙自从东门到海关大楼的鹅卵石街上,还有许多咖啡店可以供学生们消遣,店里还会出售奶油蛋糕、番茄鸡蛋饼和什锦点心。蒙自很小,师生们光顾多了,自然就和店老板成了朋友,蒙自的饭馆里就常聚了三三两两的人和老板闲聊,从家庭琐事到抗日战事,无所不谈。吴宓就与蒙自的一家稀饭店老板私交颇深,老板常拿自己收藏的古董出来与吴宓讨论,吴宓还曾写书法作品赠予对方。

吃的可以改善,那住的如何呢?

学校的建筑经费有限,宿舍还是用茅草充当屋顶……。昆明雨季一到,茅草顶肯定架不住那雨点的“狂轰滥炸”,在室内都不得不打着伞。碰上大风天,宿舍里就到处是一层黄土。但这还算好的,若是有敌机光顾,那就不只是漏水和落灰了,宿舍楼面临的可能是被“肢解”的危险。 而且,宿舍内还总是藏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譬如文法学院在蒙自时,就没少被蛇虫惊吓。有位清华大学的青年讲师夜归时,发现墙上有条黑色的大裂缝,正觉得奇怪呢,结果拿灯一照,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裂缝,而是一条巨蟒。这可把那位讲师吓坏了,径直摔倒在地。不过,像蛇这种肉眼可见的动物还算好,见到就躲便是,由于卫生环境糟糕,跳蚤这类神出鬼没的生物才是令人头疼。一来它咬人极痛,二来你还捉不到它。有同学深受跳蚤的烦扰,大呼这是他工作的最大妨碍。                                                                                                                           

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华之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摘自百度百科)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平日里看似"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为了追求学业而跟随避祸的学校辗转迁移,又在这转移的路上见到了"真实中国"的一面,(由于抗日局势恶化,1938年2月中旬,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336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最后于1938年4月28日抵达云南昆明,国立长沙大学即西南联大前身,旅行团艰难行进的途中,不忘向沿途民众积极爱国主义,还一路采风,对湘黔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进行了详尽考察,其中由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学生刘兆吉组织的诗歌采风小组,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编成一部《西南采风录》),他们被启发出舍身报国的信念,一腔热血书写家国情怀。有人在后方潜心治学(如杨振宁、吴大昌、郑哲敏、朱光亚),也有人投笔从戎去了前线(如穆旦、梅祖彦、许渊冲),为我民族,为我中华,保全文明火种、保护民族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无问西东》到《西南联大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