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十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课》


谨以此文纪念今年不久前去世的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一流的创新管理思想家-克里斯坦森先生。

最初知道克里斯坦森教授是因为听了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讲创新的课程,在那次课程上,善友教授对其很受推崇,也坦言自己授课的一部分理论来源是基于克里斯坦森教授一系列关于创新的书籍,比如《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基因》等等,于是,自己在那时就对这位教授本人以及他的相关书籍颇受关注。

只是个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拜读教授的系列好书,直到前不久知悉教授去世的消息,这才准备花点时间读一读这位教授的好书,不过个人并没有直接选择他的那些为世人所公认的经典好书,只是选择了这样一本或许相比较而言比较冷门的书籍,但在个人看来,这本书所具备的价值从个人目前状态以及普适性的角度而言,更优于他的那些系列经典书籍。

这本书从表面看起来像一本励志读物,实则不然,原因有二,第一,本书的前身是作者身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在2010年为哈佛大学全体毕业学生做的一次演讲,第二,本书并非道听途说积累起来的常识,而是作者在从事企业管理研究,思考,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科学且值得检验的理论工具。从这两者观之,便可以知道此书并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其实,在作者的序言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他认为本书绝非给读者在面临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时,提供某种所谓的特效药或者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供一种理论工具,引导读者学会并运用正确的思考方法,自行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问题。

可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总不能把每个问题都一一解答,所以,在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之前,得在无穷多的问题中,先提炼出那些具有普适性且特别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就在诸多问题中归结出来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如何确定自己将来将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幸福?第二个问题,我如何确定将来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第三个问题,我如何确定将来过着正直的生活,从而远离fan zui?

当拈出作者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以及发现书中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理论工具时,个人以为就把全书的核心部分给解读出来了,其它的内容,可以作为理解核心部分的文本,随便看看就可以了,这也是本篇导读采取的解读本书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我如何确定自己将来将获得事业的成功与幸福?那么,作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分成了三个步骤,第一步, 弄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第二步,平衡好已制定的战略与突然出现的机遇之间的关系,第三步,优化资源配置并执行。

其次,依据这三个步骤,一一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对于第一步,弄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提供的理论工具是著名管理学者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所谓双因素理论,即基础因素与动力因素,其中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因素,而动力因素则是指: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等因素,那么,这个理论工具为我们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提供了怎样的启发呢?

第一,我们总是误认为收入是工作中判断最重要的标准,实则不然,它仅是基础因素,而不是动力因素,也就是说,给一个人开更高的钱,并不代表一个人真的会爱上这个工作,他或许只是不讨厌而已。

第二,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第三, 问自己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不是总问自己过去问过的问题,比如: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诸如此类等等。


对于第二步,平衡好已制定的战略与突然出现的机遇之间的关系,提供的理论工具是简·麦克米伦和瑞塔·麦格拉思创造出来的,他们把它叫作“发现—驱动计划”,不过作者将其理解为“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

这个怎么来理解呢?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毕业了,原来的周密战略是参加铁路部门,或者地铁部门的工作,可这时,我给对方推荐了图书销售的工作的信息,对于他而言,他喜欢读书,也热衷于书店,那么这或许对于他而言,就是一个突然到来的机遇,那么,这时,对方到底是选择之前的战略,还是我推给他的呢?

这就需要调用这个理论工具了,我要去做图书销售,哪些假设条件得到验证了,才可能行得通。第一,学历是否符合?第二,专业是否不限?第三,零售是否有经验?第四,选择这个,自己的长处或者优势是不是能够发挥出来等等。把这些假设条件都一一证实了,方可是较为妥当的平衡。

第三步,优化资源配置过程并执行,这里并没有提供一个准确的理论依据,但是透过作者的表述可以发现,当你想要获取事业的成功与幸福时,那么自己是如何在这目标上配置时间,精力,钱等资源的?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往往大多数人以工作忙与累为由,把极少的时间,精力配置在家庭上面,可这恰恰是会导致自己事业不幸福的一大重要因素。


第二个问题,我如何确定将来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作者在这里,提供了五个理论工具,笔者将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个理论工具,阿玛尔·毕海德教授提出的好钱与坏钱理论。所谓好钱与坏钱理论是指一个初创企业在不知道自己当下制定的策略将来能不能成时,一方面得关注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得关注企业的获利,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用最少的钱探索到一个可行且盈利的策略。如果企业这样做了,就是“好钱”。

而且据作者研究发现,所有成功的企业中,93%的企业都改变了最初的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将大把的钱,资源快速地砸入最初的策略,急于看到企业成长越做越大,而不关注获利,那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全面崩盘,这就是“坏钱”。


那么这个理论对应到这个问题上,即我如何确定将来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就意味着,如果想要与配偶、孩子、亲戚、密友构建和谐美满的幸福关系,那就得从一开始就倾注自己一定时间的关心,关注,就像投资一样,可大多数人最开始的策略是一心努力工作,其它不管不顾,待将来有钱了,事业有成了,才做一份投资,可大多数人却在这过程中越越陷越深,最后崩盘了,却孑然一身,这就是坏钱。

第二个理论工具,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论,这个理论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你所提供的产品被用户用来解决什么场景下碰到的问题?那么这个理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如何确定将来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有什么启发呢?

很简单就是一个问题,你被雇来做什么?书中举了的是夫妻关系,也就是你被你的恋人雇来做什么?在作者看来,在一段忠贞的恋情中,一方必然能够知悉另一方需要你完成什么工作,也会自觉主动协助对方完成,并且结果完成的很出色。可在诸多情感关系中,不少人是给对方提供自以为是的需要,而不是真正花心思去理解对方的需要。


第三个理论工具,资源-应用流程-行为价值取向模型。在企业中,资源指的就是那些看得见可衡量的东西,比如:人,工厂,设备等等,应用流程指的是企业组织做事的方法,如: 生产产品的方法,市场调研的方法等,行为价值取向,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

那么,这个理论工具怎么处理我如何确定将来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这个问题呢?作者主要举的是用这个模型培养孩子的能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资源”是他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他做事的方式,“价值取向”则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比如:一个小孩会木匠的知识,有一堆木料,也有木匠的工具,这是他的资源,他运用知识,调动它的小伙伴,将一堆设计成了很有创意的玩具,这是应用流程,最终将玩具送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这是价值取向。

在作者看来,父母需要从这三个维度亲自花时间精力金钱满足,创造及教导,不可将这些教育工作交给别人。

第四个理论工具,麦考尔的管理能力模型,就是在他看来,没有天生的领导者,领导力都是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次领导项目的失败、一次新领域的任务等等这些经验学校的“课程”所塑造出来的,因此,对于孩子,要多提供这样可以获得经验的课程,比那些光鲜亮丽的简历分数要强远了。

第五个理论工具,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特定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自动地去做要取得成功需要做的事。

作者是借用企业文化理论来塑造家庭文化,假设需给孩子营造的是善良有爱心的文化氛围,那么,第一,自己可以在其比方说,见到有残疾人乞讨时,可以让孩子给点钱给对方,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怎么做的理由。而且自己也得在不同行为层面,呈现这一价值观,才能真正将这种家庭文化氛围构建出来。

第三个问题,我如何确定将来过着正直的生活,从而远离fan zui?第一个理论工具涉及到边际成本,所谓边际成本,即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量,举个例子,生产一辆汽车需要的成本是不是很大,因为包括(车间,原材料等等),可这些搭建好了以后,我再生产十辆时,总成本就降下来了,因为其它的成本在生产第一辆车之时就已经备好了。

只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到的企业,受边际成本影响,反倒失败了,这是因为,边际成本会诱导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去获取收益,而不会想到找到新的业务方式去获取新的利润点或者降成本。

那么对应到这个问题中来,我如何确定将来过着正直的生活,从而远离fan zui?就是指对于自身原则要100%的坚持,而不要因为一些小诱惑或者其它因素,选择小小的铤而走险一次,因为有了这一次破坏,就有很大几率再有下一次,想要改正,很难。正是中国古人所言:学坏一天,学好三年的意味所在。


第二个理论工具,画像-认同感-标尺模型,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人?你对这个目标是否忠诚?你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在实现目标中的所作所为?比如:我想成为南怀瑾先生那样不遗余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人,这是画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一直认同与践行此事,也建了社群去传播了传统文化思想,这是忠诚,很多人因此爱上传统文化,这些人是我实现目标的标尺。

以上,就是本书的三个问题以及相关理论模型,最后,借用本书作者的一段话:“我相信这本书的理论能够提高你的敏锐度,能够让你审视并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我不能承诺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任何简单的答案,你自己要全力以赴才能找到答案,”与诸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读三十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