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涉及到太多科技的东西.”讲到海底两万里节选,有一大篇幅在描述“the power of light”涉及到了光学原理。我提前找了两个英语比较好的学生来阅读了一遍文章,问他们的感受,他们说:物理没学好,虽然每一个字都认识,能翻译,但是看不懂。然后说,老师,这都是幻想的吧,文学描述而已,懂语言就行了吧。但我的想法是,我们称凡尔纳的小说为 science fiction 而不是 fantasy,是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我也是个物理盲,物理知识已经记不得多少了,只记得上课时,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图,拉小车,左拉右拉,算什么速度,加速度,距离,摩擦力,几牛几牛等等。我唯一能明白的就是能够分辨出小车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力的箭头往哪里走,想想都觉得好笑。其他的都是稀里糊涂,懵懵懂懂到现在。

于是找葱叔求助,听得一知半解,葱叔怕我自己不明白,把学生讲糊涂,考试失了分,也劝我放弃,就单纯从文学角度来分析这个课文就可以。可是这么轻易放弃不是我的性格啊。并且万一有学生追根究底问起来怎么办?我磕磕绊绊卡了壳怎么办?这么不明不白的去讲这个课,我心里是没底的,我也不允许没底的自己走进课堂的。

于是,我先把文章熟读,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感悟。再背过。古人说了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对照葱叔的讲解,一句句去揣摩它的意思。又上网上查找详解。与同伴们一遍遍讨论,有时感觉好像明白点了,有时又感觉走进死胡同了。我建议:自己没搞明白的东西先别给学生讲,可以边进行其他的内容,边准备着这篇课文。整整一个星期,终于捋顺了思路。上课前我把其中的物理知识又找到物理老师,试讲了一遍,物理老师说没毛病了。我迫不及待的去跟学生分享。

一进班,我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要通过英语课学点物理的光学知识。一些同学马上眼神涣散,啊了一声没了上课兴趣。几个女生当场做趴下状,大喊着:老师,不要啊。我十几节课都没听明白物理。我开玩笑说,看看你英语老师能不能用一节课,给你们讲明白。”几个男生却眼里闪着光,欲欲跃试。我说:这样吧,我找同学先读一下课文,翻译一下,然后找物理学的好的同学来讲一下里面的物理知识。我再做语言上和知识上的补充。当看到一个平常对英语不大感兴趣的同学,用眼神告诉我他想讲其中的物理知识时,我把他叫了起来。这时其他学生却哄堂大笑,我问怎么啦?他们说,他英语不好,不识字。我说那没关系,我给他翻译,我们俩合作。他讲的不错,虽然不太全。我对他大肆表扬,鼓励了一番,想借机再激起他学英语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有阅读,有翻译,有文学分析,有物理讲解。我与学生一样有听,有讲,有讨论,有交流。感觉畅快淋漓。原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就是这个样子啊!开始时眼神比较涣散的学生,眼里也重新拾起点光芒。等到上第二个班上课时,我的底气更足了。喜欢讲台上这样自信的自己!学生也惊叹,老师,您懂得真多!

我想,我懂得多不多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以我的行为对他们产生一点点影响。晚自习时我跟他们分享了这节课的准备过程。想以我微小的力量传递给她们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学问死缠烂打追根究底的态度,并且,对事情要抱着好奇之心。

必须要“讲出来”的冲动让我打开了学习认知的“黑箱”,有了“学会了”、“学懂了”、“进步了”的积极情感体验。在上课过程中又让学生参与讲解,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巩固。包括我自己。并且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表达能力。这也正符合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讲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成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心理驱动机制。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学生只呆在金字塔的塔尖被动的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一双耳朵,半只眼就可以了,一堂堂课就这么混下来……

下课铃声响起,我又问学生,我今天上课和以往所有的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一男生马上喊:您今天带书了,第一次照着书讲的!我说:好眼力,您猜对✓了,我今天虽然也把文章背过了,但为了表达对科学知识的尊重,我看着书讲的!请谅解……说完我翩然离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