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先中正而后有安舒,方能支撑八面。尾闾中正,才能神气灌顶



关于立身中正,虽然我们在每次练习的时候都要反复的强调, 但是很多的人其实还是不明白什么是立身中正? 包括有很多有名的大师都在立身中正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分歧的。比如说我们看很多人的拳架,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练吴式的师傅, 他的身体是斜着的, 他们管这个叫做斜中寓正,但是从现有的有限的资料来看,2000年之前的众多吴式太极拳教学和著作均没有谈及”斜中寓正”是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而且很多吴式的师傅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到底这个斜中寓正符不符合立身中正的原则?我们立身中正到底是什么样才叫立身中正, 这其实是很细节的一些东西,而且在练拳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们讲练习太极拳一层功夫一层理,因为你在你所处的一个阶段的时候,你对太极拳的理解、 对身法的理解, 都是在你当前的功夫水平下的理解。对于你来讲, 你认为是正确的, 也许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你当初的理解它是错误的,因为你的水平又进步了, 所以说你的理解就会改变。我们谈立身中正, 我们首先是从这个字面上去理解是立身, 站立、 直立, 我们在站桩的时候是比较容易体会这个立身, 我们在打拳架的时候, 因为我们身体是活动的, 我们有有高低起伏的, 太极拳的拳架当中是有起有落, 而不是所有的拳架保持一个很低的半蹲的一个姿势去打,那就没有立身了。




简简单单的立身中正里面, 对我们拳架来讲, 其实就是体现了我们必须是有变化, 必须是有起, 不能光有落没有起。我们应当是很灵活的,不是僵硬的打拳。立身就是我们的身体, 我们一般将身体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这个身是指的我们的上半身, 也就是我们躯干部位, 我们下半属于腿部, 上半部分是属于我们的身体的部分。我们上半身这个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我们整条脊柱,正中就是不偏不倚, 不能斜,斜就不是正,斜就不能中。




首先我们必须牢牢的在中正上面去把握, 一个是不偏不倚,一个是平衡。所以说我们在拳架上, 在身法上来讲,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脊柱, 脊柱要垂直于地面,重力的力量要能够沿着脊柱一直传递下来,一直到尾闾,尾闾好似挂着一个秤砣,根据拳架的变化可以传递到脚上。此时头向上领,就形成了脊柱的对拉拔长,这是应当贯穿整个拳架的。我们从头到脚其实都有要求的,拳架才能满足立身中正。我们在拳论中讲立身须中正, 安舒, 就是我们立身中正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安舒, 所以说看我们的立身中正是不是做好了, 就是看我们能不能达到安舒的状态。如果我们做不到安舒, 那说明中正肯定没做好。中正是安舒的一个前提,如果我们还在前俯后仰的时候, 我们就不可能安舒。




首先中正安舒我们必须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的一个状态,才能够做到。在重心不稳,肌肉紧张的状况下, 我们不可能安舒。安舒首先我们精神能够放松, 精神放松的前提是我们的身体能够放松。我们立身中正最终是为了身体放松, 放松才能持久。我们的肌肉要想放松, 必须要靠我们的骨骼能够支撑, 脊柱垂直时肌肉放松才有益健康,如果脊柱不正,姿势不正确,肌肉一放松身体就无法保持平衡,时间了就会长出骨刺来支撑身体。




我们最基本的一个判断,就是我们能不能够把我们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 这是我们判断是不是中正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斜就是斜,斜的时候是不可能放松的,一定有肌肉紧张,重心一定不在中,一定不稳,这个姿势一定保持不住。如果是实际技击顺势可以有这样的姿势,但是练习时就有问题了。拳论中明确提出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尾闾中正,才能神气灌顶。我们可以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去来看,怎么做到中正?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身先中正而后有安舒,方能支撑八面。尾闾中正,才能神气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