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本书在回宜昌的动车上读完,已读完4天。看到这本书还是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芬兰中的平等;“有教无类”;对教师选择标准的独特性。

首先抛开本书内容说一下看这本书存顺序上的问题。看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是想了解芬兰教育。看完目录我还是墨守成规的从第一页开始看。看到后面才觉得这不是自己想看的。其实在我看目录时就应该好好区分析一下。 

芬兰的教育特点

1、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

“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和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 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

例如:在芬兰”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老师先在一堂课中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一个动作顶多教8到10分钟就换另一个动作/在短短的45分钟内,学生可以接触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 

善用”先见林。再来看见树“,能让孩子在渐进式多元化的教学中,看到事物与科学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但他们养成有心持续学习之际,师长们再将需要专研的”树“一一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

思考:作为国内教育更多是先见树,在学习上我们是把学到的点不断去重复练习,来达到熟练。而这样获得信心以后再往前。对于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还需要深入去理解它深入的内涵。

2、芬兰教育自我管理

”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芬兰学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今天与明天上课时间也都不一样。孩子们根据自己课表时间去准时上课。

信任,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社会与教育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为教育的开始。

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太多想到学校教育怎么去让孩子自我管理,但是我更多想孩子在家里自我管理。我们现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偏重是孩子的学习,怎样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孩子其它事都可以不用做学习好就万事解决。但往往这个中情况在孩子读书时都会看到很和谐,但是到孩子工作有家庭以后什么事都出来。不愿意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3、芬兰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 人生马拉松;况且,谁要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当主管教育行政 的机关,不做起跑点不公平的评鉴,而给予参与教育的校长、老师、学生同等的学习成长机会与动力养成,一起依照全国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自行订立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希望达成的效果,无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价值。

芬兰评比老师的模式与评估孩子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我们评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试和分数制,对老师的评比也是绩效挂帅。最后,总有老师和学生为了分数和考核不择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你的老师和孩子们。

经常会听到周边有很多人说,出了学校以后就不想怎么学了。因为没有那个氛围。以前要考试大家都有一个目标。很多人都会为别人说他哪里不是去争那么一口气,拼命把那件事儿做好。更多人学习的动力都会来源于外在各种奖励、称赞等外在动机去学。缺乏这个 动机以后都觉得自己学习失去意义。其实这些现象不是现在出现,而是从我们出生以后,身边的人就开始比较,通过比较为赢得更好而去学。教育就是有那么深远的影响。

4、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两位教授说到当年  在教学时,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 学生,怎样教导才对学生最有益处,从来不是为了要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他们压根没有想过要“争第一“、”抢第一“。

5、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在芬兰教育理念中“不让一个人落后”的精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陪着那一群“不一样”的孩子们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的课本和生活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学生的自尊与自重。

校长在一旁补充说:“这群孩子太不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实务面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有兴趣的去着手。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诱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着期盼来学校。”

这群孩子,也就是国内所谓“后进生”。内心莫名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对于自我的经历一直都是处于后进生中。会发现在学习这条道路上,都是在被学校默默淘汰中。学校本是要帮助这批人的却一步步的选择舍弃。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孩子被舍弃。或许他们就只是自我 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或者是一时没跟上步伐。这种一一暗示一个孩子不行的信号都足以把一个孩子狠狠的摧毁还不要说来自家人和周围人压力。

6、零年级,不需要“赢在起跑点”

要想“赢在起跑点”,那就跑不成马拉松,因为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激励的长程赛跑,不能只看重起跑点。如果只想跑一段短程,赢了一次就差堪告慰了,那或许“赢在起跑点”还有点意思。

芬兰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

我是真的认为没有完全不能教的孩子,只有愿意给孩子希望,以及耐心陪伴、等待他们的老师、学校与社会。

人生其实最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

芬兰教育基础

1、通识教育(母语文、第二官方语言与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生物、地理、物理与化学、健康教育)

     尊重多元(宗教或伦理)

     开阔与内外兼具(历史课、社会、体育课、教育与职业辅导课、)

     精彩平衡的人生路(音乐课、视觉艺术、工艺课、家庭经济)

2、家长为孩子选学校,有时必须看看孩子自己孩子的能力和需求,不能强求。

3、阅读是终身资产,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芬兰与欧美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伴孩子阅读。

4、芬兰就想一面镜子

她总能映照出求快、求量、、求赢的另一种反向思维,而且还活的那么脚踏实地,并长期地把这种哲学注入在一举一动之中。

教育的未来

1、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

她们认为教育系的学生必须拥有可以被教导的潜能、合适的人格特质和学习动力等综合条件。

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在塑造的孩子。

2、教育系 学生的全新评选法

她们提到了,那些高中时期考试分数高、学业优异的孩子,多半念书 成绩一向很好,但在校期间通常不见得能了解念书不好时的困窘。所以当了老师以后,也不见得对学习能力和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们,能给予更多的同情、包容,或是能以同理心循循善诱,或是期盼这些老师能真正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

而任何说出自小就认为将来志向非要当老师不可的孩子,其实也让教育系所师长们很害怕。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在心中筑了一道墙,把自己和现实生活框架分成里外两个世界,这样反而容易被日后教学环境中各项实际状况和问题所打败。

未来是要能处理各类“冲突”的老师,有同理心,能和他人合作分享、会面对与处理危机、一孩子为中心、协助创造辅导不同学习能力等学生。

3、要平等还是要“精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