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交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明代陈继儒在他的《小窗幽记•集醒篇》中说:“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意思是说: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或者说,初见时的激动欢喜,混沌而躁动,远比不了长久的沉静温暖,清澈而静美。

        这既涉及到做人,也涉及到做事。

        “乍交之欢”,似风中的火苗、夜里的昙花、一闪的流星,转瞬即逝;“久处不厌”,则若和煦的阳光、坚固的石屋、天然的翡翠,历久弥新。

        我想,“久处不厌”这样一种状态,不仅是舒适的,且是唯美的——将它演绎、刨析和延伸开来看——无论与他人相处,还是与自己相处,无不如此。

        于人于己,要做到“久处不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敞亮通透,绝不戴面具,除此无它。

        对自己不戴面具,可以直视内心,探知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可以既不委曲求全,也不屈己徇人,可以为自己的内心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成长空间,倾听它最真切的声音,了解它最急迫的诉求。

        对自己不戴面具,就永远不会过分在意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做法、某种表现是否会给自己减分——那便是戴着面具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了。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中的自己,更重要的,是直面自己的内心,须知,蜜蜂永远能从垃圾里闻到一缕花香,而苍蝇只“擅长”在花丛中嗅到万一的恶臭。

        与其在意他人眼里的“美”,不如寻找自己心中的“美”,把每天戴面具的工夫,用在认识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上,才会发现和拥有更多的美好。每个人内心深处想要的本就不同,不戴面具,直面内心,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也才能与自己“久处不厌”。

        对别人不戴面具,则可以很容易识别那些戴面具的人,并洞察到他们戴面具的动机。可以很好地“防备”那些只有在紧要关头才会“突然”冒出来的、平常却都表现良好的恶人——因为恶人是从不会把这两个字贴在脸上的,也往往正因为其心不正,才会戴面具。

        面具戴久了,不仅摘不下来,而且会弄得一脸疤痕。而那些“面具家”们总以为,不戴面具的人生是恐怖的,实际上,那面具所需的“保养”、“维修”、“更换”的成本,要远远大于不戴面具的成本,还会换来一个毁容的下场,得不偿失。

        我想,戴面具的唯一好处,可能就是会让戴面具者感觉安全些,除此,看不出有任何其它好处。

        然而,即便这唯一的所谓好处,也好像是那位穿着新装的皇帝和那位掩耳盗铃者一样,适得其反地恰被那些不戴面具者不费吹灰之力就看得一清二楚。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一开始特别热情,貌似与你亲密无间,处处都让你感觉到“春天般温暖”的人,反而问题多多,往往到头来令自己落得个“落汤鸡”似的里外不讨好的下场。加速度靠近你的人,往往也会加速度远离你,因为他们戴着面具,“一反常态”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因果与逻辑。

        对别人不戴面具,才能找到你的同频者,找到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才能展示出你足够的正直、勇敢、善意、友好与真诚,才能找到你的人生坐标与定位,才能更好地履行你的责任与使命。

        这里说的“不戴面具”,不言而喻,自然不是打着“直爽”和“热情”旗号的自私阴暗、狭隘无良和肆无忌惮。

        如此,与自己相处,至诚至信,聆听内心,收放自如,悄然绽放,寂静欢喜;与他人相处,坦诚相待,率性洒脱,不偏不倚,清朗温润,“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于己于人,摘下面具,岁月那般静好。

        与己相处,与人相处,如阳光,如石屋,如翡翠,如何能不“久处不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乍交之欢”不如“”久处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