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们的学习笔记3

图片发自App

李星学:培养后辈的方式也很令人崇敬,即先让年轻人从平凡琐事做起,如化石标本和图书的整理、编号、登记制卡片,进而以近似师徒结对的方式授业互帮,指定必读专著,令其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书评,作为开展较高层次研究的预习。

李星学:语文不如人,高中阶段决心追上去,遂利用寒暑假阅读了大量中外小说和古文,同时每天坚持写日记,经两年工夫,大有长进。

李星学:这种勤勉好学在我已成为习惯。比如,古植物属种众多,中外文献繁杂,不可能都记得住,我便尽可能多作卡片,将许多重要属种的地质地理分布摘录之,并随时加以补充,日积月累,其利无穷。

李德仁:已近不惑之年考研,在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时间里,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连午休和节假日都是在机房度过的,炼就了过硬的本领。

吴阶平:导师查尔斯·金斯教授每天要用1个小时回顾研究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原研究设计是否相关,并考虑如何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探讨。这才是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而且可能有意外收获。

吴英恺:上课用心听讲,择要记录,课后自学英国医学院校的标准教科书。花的时间不比别人多,临考也不加班加点,重在平日消化吸收,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是我的学习方法。

吴孟超:带着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常常会因一个小题通宵查找资料、做笔记。他从这时起就养成了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的习惯。

吴孟超:裘法祖教授还向他传授了"会做、会讲、会写"六字诀。会做,是指手术,业精于勤,要多上手术台,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成功率;讲,是要知识面宽,才思敏捷,旁征博引,能在各种学术讲台上应付自如;会写,是要善于总结经验,要会写文章,著书立说,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院士们的学习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