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笨蛋误

今天美国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主犯伯纳德·麦道夫在狱中死亡,终年82岁。麦道夫策划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投资诈骗案,从数万名受害者手中骗取了650亿美元。他在2009年认罪,被判服刑150年。

麦道夫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个特不聪明的人。

我们都知道,不能随便评判别人,即使要评判也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评判标准。那么什么是「聪明」呢?

按照世俗的定义,我是一个聪明人,因为读书厉害,这是从小亲友们对我的评价,因为我一直成绩很好,也是少有的211 大学生,后来是研究生。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算作「聪明」的人,无论在哪个公司,我都可以很快地成为那个地方最出色的人。

聪明,在我的理解里,是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很快弄懂一件事情。我的成绩好,是因为能够很快弄清楚书本里的关键知识点,并通过练习掌握,这才有了复读一年,从 415 分涨到 584 分。在公司里成长最快,是因为我很快就能弄清楚工作的关键点所在以及老板的喜好,对症下药。

可这个世界是聪明人赚普通人和笨人的钱,向来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能算是「聪明」人,因为我至今还是打工的,跟麦道夫先生相比,那可差得远了。无论是世俗的定义,还是从赚钱的角度来说,麦道夫可以算是极其聪明的人。

可为什么又说他是特不聪明的人呢?因为他被抓,庞氏骗局失败了。

我自己是亲身经历了前两年的 p2p 投资风波的,那些「投资」的人算不算聪明呢?很聪明,因为这事一看就很简单,每个月啥都不干就可以拿 1%的收益,那公司有两层楼,还有好多分公司,还在美国上市了,实力雄厚,这钱不就是白捡么?跟百度百科上的庞氏骗局一模一样:

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

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子们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

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但是,最后公司垮了,老板被抓了,那么多人投资的钱都打了水漂,少的有十几万,多的有几百万,我听说还有的人投了几千万。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一直纳闷,直到今天在《财富自由之路》里看到这样的定义: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这跟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里没有收录)里的定义大不一样:

聪明,拼音是cōng míng,是一个汉语词语,褒义词。是用来表达对待人事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逻辑,一般是用来赞美的词语。也可以形容某物有着某种与人类智慧共通之处,有着某种灵性,某种生命力。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模糊的,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而李笑来定义的「聪明」是清晰可操作的。从李笑来的角度,就十分好理解麦道夫先生和那些被血洗的投资者(显然他们的投资款是拿不回来了,至少到目前已经过去 5 年,那些投资者还在努力中……)。

麦道夫先生其实很清楚「借新还旧」是可以让这个游戏运转下去的,只要他能够一直找到更多的下家,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一般人到这里就理解了这场游戏的运作模式,但要真正运行下去,需要操作手册,而操作手册必须是清晰、准确,以及里面的条款是否「必要」。

借新还旧,可以简化为最必要的版本:

复利公式(F = P*(1+i)^n)

F:终值(Future Value),未来需要支付的钱。

P: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

i:利率或折现率,需要按此利率支付给投资者

N:计息期数

整个投资活动要维持,就必须在第 N 期成功支付 F,一旦支付不了,就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发生挤兑,整个活动崩塌。所以,必要的是 i 要尽可能低,银行很赚钱,就是靠给储户的 i 很低,从贷款者那里收的 i 很高(中国的银行都很赚钱,不是吗?)但不管怎么样,从复利公式和复利图来看,时间越长,F 越高,需要找到更大数量的投资者才能够维持。

麦道夫们看到的是不断进来的钱,可以肆无忌惮地用,没有看到的是要支出的钱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进钱速度小于支出速度(麦道夫们自己用的钱,以及支付利息的钱),才会意识到问题所在,但那已经为时已晚。他们漏掉了最重要也最必要的 i,我也能够理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进钱特别容易的时候,那种快感很容易让人丧失警惕——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开头就是一个裸体女人和一个男人在做不可描述之事,我也被这场景弄得冲动起来,说时迟那时快,那女的从旁边抽出一把刀就抹了那男的脖子,血液喷涌,我那时震惊得久久不能平复,早忘了「冲动」那回事,可惜那男的丧了命。

吸毒也是这回事,为了那点快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那 i 高的不知到哪里去了,这样看来高利贷可以算作芝麻碰上了西瓜。麦道夫失败的地方,在于忽视了 N——也就是时间的威力,在时间的加持下这就成为杀人不眨眼的「驴打滚」——利滚利的民间说法——本来钱不多,耐不住时间长,看那复利曲线平平无奇的前面,简直不敢相信后面竟然会直线上升,很多人就是被前面的平平无奇给麻痹了。

你看,麦道夫要是真的弄清楚了复利公式,它还会去做这样的事吗?我想,他还是会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抵得住诱惑。

而那些投资者们,他们损失的关键点,不在于 N,而在于 i。上市公司已经算作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一群公司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这几千家公司,能够持续盈利而不亏损的公司不到 1/3,毕竟有钱赚谁还需要上市融资,你说是吗?大多数经营得比较优秀的公司,年化收益率也就 10%左右。再想一想银行给储户的利息,一年定期连 2%都没有,这时用脚指头大概都能够想得到,能够支付月息 1%的公司,是有多么厉害——多么不可能——你说哪家公司能够把钱都放在账上发利息,难道不生产了么?要是钱多,还需要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投资么?

可是呢,他们偏偏故意忽视这个必要的信息,宁可听信理财经理——销售员——的一面之词(其实说服他们的不是那些理财经理,他们是被自己说服的,躺赚谁不想呢?)。那些理财经理就一点也不「聪明」(正话反说)了,他们只知道投资者们就是故意忽视 i 这个必要信息的,所以他们大谈特谈公司的实力。

所以,你说他们是聪明,还是不聪明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宁可自己当个笨蛋,老老实实地守着这五个词『清晰、准确、必要』,还有『概念和关联』。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万事必有方法。

想做好一个投资者,今天都可以用这几个词去定义一下:

究竟什么公司才是值得投资的公司?

我抛砖引玉一下,「成长率」——即能够不断成长,且成长速度越来越快。

剩下的就看你的咯!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反被笨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