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牢他陪伴,我作诗他传播,我身死他善后,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世遇一生死幸矣。”但是,正所谓:知己好觅,生死难遇。然而,人生的生死之交却被南宋的右丞相、少保、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有幸相遇。从而,为后世谱写了一曲“千古生死交,千载与天祥。试问天下间,何人可堪强。”的悲壮赞歌。

可又有谁知道,一个是南宋的右丞相、少保,一个是布衣百姓,二人身份差距如同天壤之别,又是如何成为生死之交的?

答案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却真实存在于历史的河流之中。因为,二人间既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生死考验,也没有发生救命恩情之类的刻骨铭心,更没有利益上的相助,仅仅就是单纯的发小、同学、好友间的普通关系而已。或许,其中更多的是“粉丝”对“偶像”的崇敬之情吧。

1278年 (景炎三年)12月,当张千载闻知文天祥在潮阳县五坡岭附近,不幸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获,准备押送大都(今北京),慌忙变卖家产,待元军路过家乡必经之路时,立即前往好友文天祥关押之地,并通过钱财贿赂元军,元军同意了他的请求。因此,一路上,张千载都陪着文天祥一起坐牢、并将其所写新诗词适时转移到外面,关键是时间长达三年之久。这份生死交情,历史上怕是十分罕见吧。

到了1283年(至元二十年)1月,元朝劝降文天祥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将文天祥及夫人欧阳氏杀害。对此,张千载又冒死将二人尸体偷走火化,最终将骨灰送交文天祥亲人进行安葬。

以上情节概略,来源历史典籍“明朝李贽编著的《续焚书》。”

想知详情,还得从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20岁高中状元之前说起。

那时,文天祥与张千载本为同乡发小,一起玩耍、一同读书、一块长大,情谊颇深。虽然二人读书都非常的用功刻苦,但是结果却大不相同。张千载连年落榜(可能属于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一遇考试就发挥失常类型的特殊人群吧),而文天祥却以20年的小小年纪,在殿试之时,对于朝廷出的 “以法不息为题议论策对”的答题,不打草稿,一气呵成一万余字的国策论,一举震惊朝堂,被南宋理宗皇帝赵昀录取为“状元”,并被赵昀赐国姓之名“宋瑞”,意为上天赐给大宋的祥瑞。

当文天祥实现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题名”,自然全家喜庆万分,大排酒宴,相邀亲朋好友前来赴宴,以示庆贺传名。这时,文天祥因同张千载有同年之谊、好友之情,所以家住万安横塘村的张氏一族便成了文家的座上嘉宾。

之后,文天祥又因能力出众,深得宋理宗皇帝的气重,由最初的宁海军节度判官,到刑部侍郎、瑞州知州、江南西路提刑、尚书左司郎官、军器监、代理直学士院,后到右丞相、少保之高位。

期间,张千载已渐渐失去了求取功名之志,也不再参加科举,决心乡间种种农田,读读孔孟之道,以娱生活。并没有因为好友文天祥坐上了高官之位,而产生丝毫的相求相帮之意。

但是,对于文天祥来说,他却并没有忘记张千载这个勤学上进的发小、好友。为此,曾多次向朝廷举荐张千载为官。只是,性格一向清高的张千载,却不为所动,也更不想“攀龙附凤”。所以,文天祥多次举荐,张千载多次坚持不授。慢慢的,文天祥也明白了张千载心志之坚,也不再勉为其难,所以也没有再行举荐之事。

虽然如此,但是文天祥和张千载的关系却日益浓厚,每逢喜庆节事,文张两家均有往来。为表达二人间的笃厚情谊,文天祥曾写下了《拜罗氏百岁母之明日主人举酒客张千载心赋诗》:“翠微三岛近,画阁五云横。春水鸥声滑,夕阳鸦背明。尊前持一笑,花下卧馀酲。曾见瑶池母,不为虚此生。”以为记念。

后来,文天祥便全身投入到了抗元的战争之中,再也顾不上两人的私交之事。

1278年 (景炎三年)12月,在东南一带坚持与元军对抗的文天祥,因为势单力薄,军队被打散后,在逃亡途中,不幸被元军俘获。

一直关注东南战事的张千载,得知好友文天祥被俘,准备押往大都的消息。急忙变卖了所有家产,将家人也托付给族人。接着,便赶到了元军必经之道,等待文天祥的到来。

这下,还真被张千载所料定。不久,押送文天祥的元军队伍打此经过。张千载急忙笑脸相迎,请求于路照料文天祥的生活起居。当时,由于元军将领对于文天祥的气节很是敬佩,便同意了张千载之请。

因为,当时文天祥和夫人欧阳氏是被分开关押,所以无法照料文天祥。因此,张千载负责起了文天祥的饮食起居,并像个忠实的仆人一样,适时为其递水送食,铺床折被。来到大都后,为了方便照料文天祥,他便在其关押的附近找到一租住之所。每当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一首新诗,张千载便通过钱财开道,将其诗作秘密转移它处。而那首被后世纷纷称道的《正气歌》,就是文天祥狱中所作。

就这样,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晃三年过去,而张千载同样也服侍了文天祥三年,并花光了变家产所得。

到了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1月,忽必烈因感念文天祥之才,多次遣人或自往,劝说其投降,由于其心志坚定。无奈之下,元朝只得下令将文天祥处决,终年47岁。当时,其夫人欧阳氏以收尸为名来到了文天祥的尸体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根竹签,穿喉自尽。

对此,张千载强忍悲痛,不知道做出了多少牺牲,想出了多少办法(注:因为没有记载,又根据当时元宋的敌对情况分析,想要运走“罪犯”的尸体,绝非简单之事),最终将文天祥及欧阳氏的尸体偷运出来,火化后将骨灰及文天祥的遗物送到了文氏族人的手中。关键是,文天祥的遗物(外衫)上写有遗言“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之书,所学为何?自今,问心无愧矣。”

因此,“生死之交,千载一鹗(张千载号一鹗)”成为了后世的成语典故。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只有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人杰,才配拥有如此可敬的“生死之交”,如果换作任何一个人,张千载绝对做不到如此地步。这些,虽然蕴含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浓浓味道,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两人都是精神高洁之士,才能做出如此令世人敬仰之事。

如今,历史岁月已跨越了千年之久,但是“文天祥与张千载”所作所为的尘封却并未关闭,随着文化的世代传承,一个小小布衣小民的高大形象,将越来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并渐渐在后世人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精神印记,进而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坐牢他陪伴,我作诗他传播,我身死他善后,文天祥的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