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巡检司】| 落寞的洞儿街

晋西北河曲县巡镇(巡检司)古镇是由河南、河北、樊家沟三个自然村组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洞沟河由东向西又拐向南后汇入黄河。唐天保三年(552年)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修筑长城驻军,这里便成为边陲要塞。后唐朝名将尉迟敬德(585-658)在此河边得一匹良驹,遂赐地名“得马水关”。宋时归火郡,明朝洪武九年(1377年)在此设巡检司,隶属保德州。

巡检司的闹市区是河南村的洞儿街。青一色的鹅卵石铺成了街道,洞儿街的中心地,有南北直通两个洞,中间部位有一个向东方向开的洞,呈管道三通状,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条腿阁儿洞。阁儿洞的基础是用青石条砌成。洞儿的上部用清砖砌成南北东三个洞口,在整个洞建成后,又在上部盖了一个四面出檐挑角的阁楼,据说是明朝中期建的。解放后,县政府设在巡镇,由于增加了政府机关和驻地部队,人口猛增,阁洞儿常常出现踩踏现象。1958年便将阁和洞拆除,随后在阁楼西建了一个大照壁,画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巨幅宣传画。

巡镇全貌

2022年7月19日上午,正好是个阴天,散射光正好拍古旧小巷。

我虽然是城关人,但出生在巡镇河南的南沟子,对巡镇有一份不一样的感情。南沟子紧挨洞儿街南街的南口,我虽然去过几次洞儿街,但不了解这里的历史故事,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要想挖掘巡镇洞儿街的历史渊源和沧桑变化,必须有一位一直住在洞儿街,而且了解洞儿街、热爱洞儿街的老者做向导,我有幸找到了最佳向导——任有良。

我从北京回来才三天,便带着老婆、带着董老师,开上车到了巡镇,见到了在向荣商场外等候的任有良老书记。

“洋式院”是永裕成二东家任永生1930年在二道街修建的。修建用的水泥、云石、砖雕、钢筋,从呼市和包头等地,用骡马驮回,聘请呼市工匠历时二年建成,是当时巡镇最大的铺子,因战乱店铺没有营业开张。抗战时是八路军三五八旅的指挥部,解放后是河曲县人民银行。

任有良在西街五毛眼饺子店旧址

老干部任有良是老巡镇人,就住在洞儿街二道街的后面。他是巡镇中学的老高中生,当过兵,立过功,今年77岁了,精神矍铄、思维敏锐。现在每天还在电脑上写河南村史,还在继续挖掘整理巡镇的历史文化。任老退伍后,曾在巡镇中学、化肥厂、经贸局、法院担任过重要职务。退休后还担任巡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打造了“老干部之家”和“民事调解中心”两个活动平台,还发表了很多优秀文章,受到省市县的大力表彰。我和任老是通过微信群相识的,我用美篇给任老发表过很多巡镇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文化。

第一次见到任书记,感觉是一见如故,因为任书记特别的亲切和温暖。任老那慈祥的面庞,随和的性格,柔和的表情,温和的谈吐,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让我由衷的崇敬。

北街五和园,清道光(1821)年间樊家沟村樊金需、樊贵需弟兄俩人创办经营的饭庄。

洞儿(dua)街是个总称,在东南西北四条街的交汇处曾经有三个砖券的洞,上面还有阁楼,老人们叫ga(阁儿,去声)。除了这四条街,还有二道街、王家巷、杜家巷、韩家巷等小巷。西街的西头是向荣桥,东街(正街)的东头是官道,直通边家沟、七星,北街的北头是洞沟河,南街的南头是三官庙和南沟子。

正街碳沙坡,直通边家沟、七星、三岔的官道

任有良书记带着我们游遍了洞儿街的各个小巷,并对每一个门店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虽然不少门店已改造翻新,但还是保留下不少旧门店,也留下了不少凄美感人的故事。

西街任峪道(任秃子)的信义隆。主营百货、烟酒、食品、绸缎、洋布、土布

我没有带相机,就用手机拍下了这些以后或许会越来越珍贵的照片。

我拍了很多照片,任老给我讲了很多故事,但我天资愚钝,几天以后,脑子里就裹麻混捻一团糟。只好通过微信和任书记确认每一张照片背后的信息。

就这样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实地考察。8月18日早上又是阴天,我再次到巡镇拜会任有良书记,再次遍访洞儿街。

1937年12月,党的地下“河府工委”在巡镇洞儿西街李半师家木器店后院成立

洞儿街耋耄老人很多,年轻人很少见到。

洞儿街动人的故事很多,年轻人很少知道。

洞儿街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走向落寞,但洞儿街曾经的烟尘和喧嚣还盘桓于巡检司的上空。

洞儿街一角

文化馆。前院是阅览室,后院是剧团排戏场所。

清朝道光年间,在巡镇洞儿西街紧靠官水道,有一家挂“泰和永”招牌的药店,两边立柱上,题写“天泰地泰三羊泰,人和物和万事和”门联。这家药店是由樊家沟二财主樊成芝、三财主樊成兰开办的。照片左面大门是泰和永旧址,后为民众医院。

馮玉山赵步恭理发店。冯玉山是山西长子人,1949年只身肩挑剃头担,一路剃头一路走,最后落脚巡镇洞儿街。西兴县剃头匠赵步恭因病歇业,冯玉山租了赵家门店,还培养出巡镇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理发师樊二仁。

东街的故事

东街(正街)最长,从洞儿街大照壁向东一直是上坡,是巡镇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官道,由此直通边家沟、七星、三岔、五寨和太原府。

正街(东街)

正街韩鞋匠的故事

韩家上院(1)

老年人说,明末清初,巡镇河南村有一个鞋匠姓韩,自幼家贫,但好学聪明,跟着一个好师傅,学得一手做鞋的好手艺,特别是做高丽纸靴子更具特色。只是平日里三朋四友,呼兄拜弟,爱喝两盅烧酒,喝的少了不过瘾,噘天骂地,喝的多了呼呼大睡,半月十天稀里糊涂不精明,他所经营的店铺经常关门闭户不见人影,久而久之,买卖清淡,无人问津,再以后就彻底关门大吉了。

韩鞋匠常常自叹,人走下五运,喝凉水都扎牙,店铺开不下去,他就在街头摆了个钉鞋小摊,夏天就撑把破伞,冬天就烧个小火炉,如此也只能挣点小钱,糊口度日。

一日,他在街头摆摊,看见离他丈余之地有一枚明光闪闪的铜钱,于是走近拣在手中;回到摊位一看,却是一个胡罗卜屁眼,他很生气,起身扔出几丈远。不多时有一个寺墕赶牲口卖炭的后生正好路过街面,随手就把他刚才丢掉的那个铜钱拾起并装进了口袋,韩鞋匠真真切切地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沮丧。

晌午时分,那个卖炭后生恰好过来钉鞋,韩鞋匠热情的接待了他,仔仔细细,用心用力,好钉好皮,细针细线,把鞋钉了个结结实实。事毕,那后生问价,韩鞋匠说,只要你街面拣的那一枚铜钱,那后生爽快地答应了,掏出那枚铜钱就递到韩鞋匠手上。韩鞋匠接过铜钱,望着远去的那后生,怒气冲冲,手拿鞋锤狠狠地将铜钱钉在自己的鞋底后跟上,骂骂咧咧道:“叫你不认人!”

韩鞋匠回到家中,翻来覆去,左思右想,觉得一个小小铜钱都看人低,看来我在巡镇是没有活头了。于是就去找卦师问了一卦,卦师说:“西行路上底穿帮,鞋底铜钱磨个光,时来运转人人帮”。韩鞋匠似乎听懂了意思,回家后做了些准备,几日后便领着老婆孩子,挑着鞋担向西而去。

韩家上院(2)

一路上,饥一顿饱一顿,走了四十多天才到了甘肃天水,两个孩子已骨瘦如柴,妻子也拖的一病不起。韩鞋匠果然也是脚底穿帮,鞋底铜钱磨了个精光,无奈只好在天水落了脚,一边钉鞋,一边给妻子看病。因没钱住店,他们只能在街上钉鞋处就地搭个布棚遮风挡雨。

有一天,有个老者到韩鞋匠的摊位上修鞋,老者穿一双靴子,式样别致,做工精细,看上去很有来头。韩鞋匠抬头看了一看老者,只见他身体修长,脸颊消瘦,白胡白眉,超凡脱俗,很不一般。韩鞋匠开始细细心心地修理这双靴子,几乎用了一上午,他才修好了靴子,抬头递给了老者。老者接过靴子甚是满意,却说今日匆忙忘带银两,可否改日归还,韩鞋匠也不加思索,爽快应允。随后老者便飘然离去,不见踪影。韩鞋匠忙了一上午,分文未挣,家人还等着买米下锅,韩鞋匠没法,只好继续揽活,直到傍晚,才吃了顿晌午饭。

数月后的一天,老者又来到韩鞋匠的摊位补鞋,韩鞋匠二话没说就给那位老者又修了鞋,而那位老者却说,钱还是没带来,改日再给吧,韩鞋匠又爽快地应允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韩鞋匠的日子有所好转,租住了一间小房,但老婆的病还没好清,只能留住天水继续钉鞋。一日天下大雨,韩鞋匠正要收拾摊子,忽见那位老者在雨中行走,他急忙接待了老者;老者摸着白胡子笑吟吟地说:你小子是个好人,有骨气,是汉子,我认准你了。并对韩鞋匠正儿八经的说道,我在一家府院看门,主人回陕西铜川老家省亲五十年至今未归,我也要回平凉老家看一看了,也不准备回来了,你没房子住,能否替我看管这个院子;只是这个院子有点茬子硬,别人不敢住,你若不怕就住进去吧。一听有这等好事,韩鞋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韩家上院(3)

第二天韩鞋匠就带着家人搬进去了那个大院。宽敞的院子,明亮的家,院里还有绣楼,花园亭台,韩鞋匠一家忙里忙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很是高兴。说也奇怪,自从住进这个大院,韩鞋匠老婆的病也一天好似一天。

这年深秋的一个雨夜,人们都已入睡,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然后就是雷声般的响动,韩鞋匠全家都惊醒了,大人娃娃抱在一起,缩成了一团。不多时一个红脸大汉,身高丈八,金盔金甲,闯近门来大声对着韩鞋匠说道,我给你们看了二十多年门了,以后你们可以自己看去了,并随手扔下一大串钥匙,出门腾空而起,不知去向。随后一切又恢复平静,夫妻二人惊魂未定,探着身子从窗口往外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夫妻二人恍若做梦,床头却真的有一串钥匙放在那儿。第二天,夫妻二人拿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门,里边摆放着整齐的家具,到最后又打开一个地窖,里面竟然全是金银财宝。

韩鞋匠六十岁回到老家巡镇,盖了几境好院子,院套院三境,还盖有绣楼,门面是八柱铺栏设殿,门窗雕刻精细,游龙画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人称韩家大院。

民国初年,历经苍桑的韩家大院易主,由麻绳匠贾家购走。直到现在,贾家还是人丁兴旺。

三和成店铺。任氏二十代孙任建举在清道光年间,走南闯北十多年,投巨资在洞儿正街创字号“三和成”店舖。主营百货烟酒付食,当时二哈拉马掛水烟袋和保德产“合众”烟尤为畅销,还销售自己酿造的醋酱。

炭沙坡子仇厅起芝麻饼店,村公所也在这里

巡镇乐欣春是韩福琦和韩升琦的老爷爷在清光绪年间创业开办的老字号,这是炭沙坡子韩风琦家院子 ,乐欣春的北店铺

韩福琦、韩升琦乐欣春的南店铺。那时从太原到河曲,必经宁化府,五寨,三岔,土沟,七星,边家沟,洞儿正街更是必经的官道。

王成业药铺旧址

天锡恒酒铺和三和成

邮电局 大门

邮电局是原来的永裕成

老红军、芝麻饼师傅仇厅起的儿子仇天福大门

仇厅起的儿子仇天福院内

仇厅起的儿子仇天福给任有良讲述他父亲烤芝麻饼的情形。祖籍河北省平山县马庄村的仇厅起,从小传承祖传手艺,做的一手芝麻饼绝活。后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战时,他跟随贺龙的120师跨过黄河打鬼子。复员后到了巡镇河南正街 ,又拿起在老家学会的烤芝麻饼手艺,人称“九层香”。

原村公所大门

原供销社、食品公司门面房

贾福良杂货店铺

鲁板仁店铺

原菅家银匠铺,后为杨万海裁缝店

炭沙坡

韩风歧干货店的大门

炭沙坡子韩福琦大门 

沙坡子王档汉家店铺(左边第二家)

杨万海裁缝铺。杨万海祖籍河曲城关桥儿街,父亲早年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生活,后搬家到巡镇居住。16岁时,杨万海参加了外国传教士组办的缝纫技术培训班。

原县药材公司

原供销合作社

左边是邮电局,右边是贸易公司旧址

南街的故

南街的北端是洞儿街,南端是南沟子、三官庙。

南街北口


河曲第一个收女徒弟的理发师冯玉山

冯玉山,山西长子人,1949年只身一人,肩挑剃头担,一路剃头一路走,风尘仆仆数十日,终于落脚河曲巡镇,后有了家口,定居巡镇河南村。

冯玉山到巡镇,先是在洞儿街挑担剃头,后租赁洞儿街南街一间房子,挂出”冯记”剃头招牌,开张营业。

长子是山西有名的剃头匠之乡,他的父辈是行家里手,他从小就耳儒目染,勤学苦练,练手腕、磨刀、刮面、剃须、刮耳、掏耳等功夫。冯玉山“一把刀” 在巡镇首屈一指,一把剪刀,一把剃刀,一把推子,得心应手。他是巡镇用推子理发第一人,大人娃娃都喜欢。


冯玉山的理发店

西兴县剃头匠赵步恭因病休息,赵家理发店关门歇业。于是冯玉山乘机将赵家门店租赁。因店大业广,他招聘师傳,接收徒弟,门庭热市,效益可观。他大力鼓励妇女做理发师,培养出女理发师樊二仁,也是巡镇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理发师。

巡镇农村有个俗语“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所以一到过年,顾客都集中到冯记理发店,大人娃娃排队等候。有了理发店,年轻妇女们也不在家中刮脸弹寒毛,他们走进理发店,让女理发师给好好梳理打扮一番。

公私合营期间,冯玉山和徒弟一起参加组建了河曲巡镇理发馆,人员增加到二十多。1959年河曲县人民政府搬迁到城关,巡镇理发馆的人员一分为二。一部人员去县城,他和剩下的师傅留守巡镇,继续为巡镇顾客服务。

赵布恭的理发店租给了冯玉山

刚解放是新华书店,后改为曽医站

张秉和杜科科布店

聂家皮货店

任炳祥、郭登锋合伙开的公义成布店原址

王半师开的干货店铺

原韩家古董收购店

原吕氏铁匠铺

1957年是河曲县汽车站停车场

1959年以前县粮食局售粮门市

原来是旱烟地,1985年盖了房

西街的故事

西街的入口在向荣桥南的东面,向东直通洞儿街,东高西低。


西街入口处


西街街口

1937年中共河府工委(河曲县委)在此成立

1937年11月发展的河曲县第一个地下党员李半师家大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来到抗日前线晋西北,1937年9月贺龙派徐文烈带队十八名干部和两个武装排的河曲工作团来到城关,并组织抗日“动委会”,徐文烈出任主任,武汝杨任副主任。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抗日工作,1937年10月,晋绥边委派共产党员赵宋儒(本名赵希贤)、潘纪文先后来到河曲,住在巡镇。赵的对外公开身份是巡镇三区动委会特派员。

赵宋儒和潘纪文刚到河曲巡镇,徐文烈主任就以检查抗日工作为名,到巡镇洞儿南街聂家皮货店内,与赵宋儒秘密接头。经研究决定,于1937年12月地下党“河府工委”(后改为河曲县委)在巡镇成立,由赵宋儒担任书记,徐文烈,潘纪文担任委员,秘密的工作地点设在巡镇洞儿西街李半师家杂货木器店后院。这个院内有个后门,西墙紧靠洞沟河,如遇紧急情况,可从后门顺洞沟河道树林隐藏疏散。

    河府工委建立后,同志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每天吃的小米莜面山药蛋,津贴很少,但基本都上交给赵宋儒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地下党员的同志分散活动,单线联系,互不认识,以皮货商为业,或以买卖店铺掩护,在巡镇地区和河曲县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赵宋儒同志的领导下,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上山下乡,走村进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在河曲各处播撒了革命的种子。他们组织青年参军参战,建立自巳的抗日民兵武装,巡镇成为河曲建立党组织、动员抗日的摇篮。

李半师木器店(1937年“河府工委”在此秘密成立)

“河府工委”的党员,主要是河曲牺盟会、动委会和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中的老红军,如雷满清(湖南人),陈诗华(湖北人)等党员组成。他们在巡镇一带,秘密发展河曲本土党员。1937年11月发展了河曲县第一个地下党员李半师,通过组织了解,选拨考察,先后发展了河会村的赵吕保,石偏梁村的丁满仓,巡镇河北村的任子良,五门楼的王某某。党的组织壮大,党员不断增加,于是创建巡镇三区党支部,任子良任党支部书记。

“河府工委”和三区党支部,同在洞儿西街李半师家的杂货木器铺子后院一起办公。

“河府工委”和巡镇三区党支部的建立,为河曲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河曲的革命斗争,减租减息,反霸除奸,组织民兵,巡河护秋,支援抗战等各项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1940年河曲解放,八路军120师358旅进驻巡镇,旅部设在洋式院。按晋绥边委指示,“河府工委”撒销,创建中共河曲县委员会(对外保密不公开),成立了河曲县政府,在巡镇四完校院内办公。

1943年赵宋儒离开河曲,调任五寨县委书记,河曲县委书记由李继德接任。

1949年11月,中共河曲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巡镇三官庙党校召开,河曲县委才宣布对外公开,全县共有党员2040名。

西街入口第一家,于富水(于二汉)铁匠铺

仇天福老人在于二汉铁匠铺

樊成芝、樊成兰的泰和永药铺原址

田才干货铺旧址

王有师饭铺原址

王仲先饭铺

文具店旧址

于混儿铁匠铺旧址

梁五毛眼饺子铺原址

任有良和仇天福在于混才铁匠铺

清朝道光年间,在巡镇洞儿西街紧靠官水道,有一家挂“泰和永”招牌的药店,两边立柱上,题写“天泰地泰三羊泰,人和物和万事和”门联。这家药店是由樊家沟二财主樊成芝、三财主樊成兰开办的。照片左面大门是泰和永旧址,后为民众医院医生有刘克明、任仪型、王增泰、孙安锁、刘风显等。

“人和炉”吕记铁匠铺原址

复义成老字号

苗憨干货店原址

三公鸡弹棉花作坊原址

任峪道(任秃子)的信义隆。主营百货、烟酒、食品、绸缎、洋布、土布

张六十二、张跃的饭铺原址

河会贾家文具用品店

五满仓烧麦饭铺,后为河曲县印刷厂,印发《河曲小报》

西街东出口,接洞儿街东、南、北街

北街的故事

北街较短,南端是洞儿街(现在的大照壁),北端通向洞沟河。


北街南口

誉满巡镇的樊记“五和园”

巡镇老字号“五和园”,店铺设在河南洞儿 北街阁儿洞出口处,屋檐下掛着两盞长型红灯笼,灯笼下坠有黄丝穗。这就是清道光(1821)年间樊家沟村樊金需、樊贵需弟兄俩人所经营的饭庄。

弟兄俩人是巡镇一级顶好厨师,炒,烹,蒸,飩样样技艺高超,道道饭菜上乘,精心选料,色泽鮮亮,味香可口,故“五和园”物美价廉,顾客盈门,誉满巡镇。

五和园。清道光(1821)年间樊家沟村樊金需、樊贵需弟兄俩人创办经营的饭庄。

“五和园”老字号,樊氏兄弟打拼创建百年,后继有人,技艺相传,生意红火,盈利丰厚。

“五和园”饭舖,自民国年间,战乱频仍,杂税烦重,五和园饭铺逐渐开始衰落。

四十年代,年轻的樊登荣、樊通荣两个十几岁的娃娃,积极向上,信心十足,跟着前辈继续在“五和园”店铺里学艺打杂做事。樊登荣学炒菜、炸麻花、做干货。身体单薄,体貭较弱的樊通荣,照客站柜台,并跟上帐房先生,慢慢的认字写字,字识多了,会打算盘了,小小年纪就开始为“五和园”店辅记帐,坐台结帐收钱。逢年过节为铺子门面柱子上,写对联,大家都夸这娃娃长劲大!

五和园

河曲解放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名厨韩福喜,闫渊,王有师,池铁柱,田才,六十二,张跃,武满仓,五毛眼,张旺仁,杨福来等人,从寺也,城关,来巡镇开饭店。由于饭铺不断增加,又有每五天的集市,名种小吃摊子遍地,一下子就冲击挤兑了“五和园”的生意。又因五和园只有樊登荣一人站灶上台,势单力薄,资金有限,老字号“五和园”,只好停业。

原来的老铺子,改为日用杂货店,由樊通荣与樊运科,老狗儿,丑四汉等人合伙经营。中间铺子由城关的王康租用,开了染房。北街还有个小门店分给了樊登荣。樊登荣自立门户,带着儿子在自家门前做干货卖饭菜,儿子圪丑比较灵活,技艺也好。公私合营后,父子俩在河曲人民饭店当主厨,1959年圪丑调到城关人民饭店,退休后才回到巡镇。

北街樊二仁白面加工店铺

北街樊二仁米面铺

北街许狗儿皮匠店铺

北街偏关王裁缝和许狗儿皮匠店铺

北街苗海占家原卖米面门面房

北街苗海占大门

北街郑芳面粉加工院子的大门

过去巡镇卖肉放靠墙架子的地方

北街张连生麻业加工作坊(北街北口)

二道街的故事

二道街是正街以北和正街平行的一条街。


二道街街口

“永裕成”的任通道建起了“洋式院”

“洋式院”是1930年由永裕成字号的二东家任永高,他拆了旧铺子,在旧地基上所建。修建用的水泥和云石,雕刻砖石,钢筋用料,全都由呼市和包头等地,用骡马驮回巡检司。聘请呼市工匠修建,历时二年,于1932年完工。因战乱店铺没有营业开张。

 清朝道光年间出生的任通道,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虽家境一般,但家父任启昭还是让他和哥哥成道一齐到巡镇读私塾。十来岁时经家父好友引荐,到宁化府和静乐的店铺当学徒。

     到清咸丰年间,內蒙准噶尔放开垦荒禁令。已二十多岁的任通道,便随跑太原运输货物的驮队往返太原与河曲巡镇,往太原贩卖皮货杂粮,给河曲巡镇购回绸缎百货、烟酒茶叶,随走口外的人群把购买的东西再送到内蒙、包头蒙人的牧区,将货物茶叶换成皮货或马匹牛羊,做些以物易物的小买卖。日复日,年复年,十年下来,集少成多,有了积蓄。

于是想大的,干大的。他和哥哥成道及家族亲友筹集资金,修建店铺,组建驮队,由太原、宁化府和静乐购买货物,庞大的骡马运输队,将货物送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包头,更远的到外蒙古的库伦(今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市)。货物集散,规模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好。任通道的家产大,声誉高,于是他在河曲巡镇开设了“永裕成”商号,并且在内蒙归化、包头开设分号。

巡检司原有永裕成,三和成,天赐成商铺老字号。现在保存较完整的仅有河南村的古店铺“洋式院”。

光绪年任通道生了两个儿子,任永升(大圪咬)、任永高(二圪咬),他们长大成人后,子承父业,继续经营“永裕成”商号,并在巡镇正街开了绸缎布店、日用百货店、烟酒副食店;二道街开办酒房和醋酱加工作坊。生意红火,蒸蒸日上。

1930年任通道的二儿子任永高,折除二道街的旧铺子,请包头匠人用骡马从包头、归化运回水泥、云石等材料,精心设计,用心施工,用了两年时间建成巡检司唯一的西式建筑——洋式院。但店铺自建成后,因种种原因,他在包头经营定居,洋式院没有开张营业。1940年河曲解放,洋式院先为八路军358旅司令部占用,后为河曲人民银行所在地。

任通道的大儿子任永升,子承父业,继续经商。因他的独子染病早逝,悲伤过度,无心打理,只是维持现状,铺子也没有大的发展,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当售货员到退休,1969年去世,享年93岁。

中国人民银行(永裕成)

杜二仁染坊

樊家大先生的票号旧址

菅有才鞋铺

旧文化馆

旧邮电所

旧邮电所

文化馆


原王福庆纸扎店铺

酒坊

永裕成旧址



作者:张国光 任有良

编审:张开明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曲【巡检司】| 落寞的洞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