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世界最古老水文博物馆,却无可奈何选择“沉江”

世界最古老水文博物馆:涪陵白鹤梁

似乎命中注定,我与世界级瑰宝一一长江历史水文石刻无缘谋面。

往返重庆很多回了,甚至还专程去过涪陵,想亲眼看看“白鹤粱”上的诗文,亲手抚摸石刻的鱼眼……但时机不对,非偏枯水年份,“白鹤粱”不肯露出其“庐山真面目”。

2003年春节前,我就打听“白鹤梁”是否出水?朋友说:只露出很小一部分。待到元宵节一过,好消息来了:“白鹤梁”似乎懂得人类情感,竟毫无保留地将其身姿容颜裸露在世人面前,要与我们诀别。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按现行保护方案,它将永沉江底了。

世间事物,往往是失却才倍感珍贵。

过去,我总以为多的是机会见识“白鹤粱”的,不想这一拖再拖,终成遗憾。2003年汛期来临前,尚不知有无机会赶去涪陵与“白鹤梁”见上最后一面?

好在,几位朋友送来了“白鹤梁”的珍贵历史照片。我便在《中国三峡建设》杂志当年第三期,以“山水有情石记事,绝唱千古白鹤梁”为题编发了一组图片,并在封面以折页形式选发了一张白鹤梁露出水面且题刻清晰可辨的摄影佳作,本人还配了一首诗。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南岸大江之中的“白鹤梁”石鱼题刻,总长约1600米,自西向东伸延与江流平行。

梁北侧水流湍急,为川江主弘;梁南侧水流较平缓,冬春两季波平镜,称为鉴湖。

1972年有关单位调查时水位137.58米(海拔),梁被水流所分,呈上、中、下三段露出江面。

石鱼水标

石鱼水标及题刻文字,现存题刻文字163段,其中宋代约100,余为元、明、清代;据专家从史书和现存石鱼考证,白鹤梁有石鱼水标应始于唐广德二年或更早,至于出自何人之手,尚待进一步考证。

石鱼图案在白鹤梁现存14条,大小与水位高程不等,蔚为壮观,亦为水标辨识之重要课题。

专家解读石鱼说:唐代所见鱼腹高,大体相当于现涪陵水文站历年枯水位平均值;清代康熙重刻鱼的眼高,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运部门当地之水位零点。由此可见,石鱼水标镌刻,是古代人民长期对川江枯水现象的认知结果。

一块难露水面却最好保存的石粱,竟镌刻着自唐至清光绪乙亥冬季的长江水文史呵!专家观摩石鱼,研读题刻,列出了厚重的千年历史水文年表一一这白鹤粱被尊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当之无愧!

1988年,白鹤梁即被列为国家级一级文物。

白鹤梁保护施工

长期以来,专家们围绕三峡水库蓄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保护,伤透了脑筋。

分割搬迁?离开了江,失去意义;拓片复制,作资料当然是好事,但实物呢,就让江水永远埋掉?用罩子罩住?想法当然好,但哪里去找能长期抵抗江水重压力而不遭破坏的材料作罩子呢?

现行的保护方案是:罩子还是做,但罩内非但不抽真空,而且注水,使罩内外水压平衡。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罩内所有题刻可保留原貌,且不受江水冲刷和确保无泥沙淤积。但,这样的保护方案对白鹤粱而言,保是保了,护也护了,却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在三峡蓄水后,再难一睹她的芳容。

专家对此方案的咨询表现得很无奈:眼下的保护方案己是费尽心机,只能如此啦。等将来,科技更发达了,由我们的子孙来更好地保护她吧!

水下保护方案模型
已建成的博物馆

方案既定且巳付诸实施,福耶祸耶,谁也不知道。只有等蓄水后的岁月来作见证!

既然不知后果,那就面对白鹤粱,听我唱支歌吧:《别了,白鹤梁》一一

枳城脚下,江底

隐藏着千百年的秘密

一个关于千百年

长江洪灾的秘密

干百年来,文人墨客

仿佛心中有结

题诗作画,唱和吟咏

都绕不开这片水域

于是,白鹤梁的石头

变成了博物馆

历朝历代的题刻

缀成了历史的记忆

别了,白鹤梁

你的秘密已被炎黄子孙

从江底打捞

三峡涨潮时

就让捞不起来的“川江号子”

陪你,永远永远地陪你……

白鹤梁水下观摩长廊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鹤梁:世界最古老水文博物馆,却无可奈何选择“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