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蔡听宇:话说洋车夫(1)

图片发自App

                  话说“洋车夫”

                  ——《骆驼祥子》探究性阅读

                        蔡听宇

“洋车夫”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顾名思义,他们是拉“洋车”的人力车夫。在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那个中国军阀割据的动乱时代,像祥子、老马和老程这样的洋车夫是靠脚力和汗水吃饭,处于社会底层的悲苦群体。

《骆驼祥子》里的洋车夫也有“贵贱区分”。

首先他们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拉包月的和拉散座的。拉包月的收入相对稳定,祥子为曹先生家拉车时,拉的就是包月。而拉散座的收入很不稳定,可能一天多一天少,每天都是在“碰运气”,生活的风险更大。其次他们又因为年龄和体力被自然地分为三派:第一派年轻力壮、腿脚麻利,有自己的车,出车收车时间自由,虽然收入极低,但已经是“洋车夫”中处境最好的;第二派年龄稍大些,身体不及第一派强健,已经成了家,是家中重要的经济来源,绝不敢在外面闲着白白耗上一天;第三派年龄在二十以下或四十以上,车很破,租来拉,只能早早出车,拉出自己的“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是“洋车夫”中处境最不好的,入不敷出是常事。祥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折后,就从第一派沦落到了第三派,这也是大部分洋车夫的最终归宿。

“洋车夫”这个职业卑微而辛劳。大部分车夫穿得破旧,肤色黑红,那是夏日的烈日晒的,或是冬日的冷风吹的,也可能是滂沱大雨淋的,或是扬起的沙尘磨的。那一层隐约可见的灰色是尘土和着汗水敷在脸上,他们没有时间洗,也懒得洗。手磨出了水泡,破了,手冻出了疮,裂了,久而久之,成了茧,积着厚厚的风霜与艰难。刺眼的阳光下,瓢泼的大雨里,凛冽的寒风中,深皱的眉头,藏着艰难岁月刻下的一道道记忆。

他们最害怕的事,一个是生病,一个是老去。就如祥子,大病一个月,面临的远不是生病那个月经济来源问题,更严重的是,大病之后,身体的衰弱不可避免,唯一的收入本来就入不敷出,生病甚至病愈后会更加雪上加霜。老去,是“洋车夫”最恐惧的,老了后,体力变差,本就靠体力吃饭,如果没了体力,无异于没了经济来源。那份绝望,在“洋车夫”心里随着年月增长越来越浓。越来越浓的绝望与生活中接连不断没完没了的挫折,不知不觉将一个个原本有几丝激情几缕勇气的灵魂渲染成了灰黑色。就像祥子,原本一个积极而有生活目标的年轻人,在三起三落的折腾后,消极、绝望,走向了堕落,再不回头。

“洋车夫”的生活是单调而无望。他们没有文化,也许想过要读书,奈何生活的重担不允许。他们白天日复一日地拉着车在城里跑,用血汗换钱,晚上往往只能无趣地聚一块儿,在小巷里抽会儿烟,或是到赌场去押一注。运气好赚了几个子儿的,除去自己的嚼谷还能剩下点拿去下个注,稍微放松一下,运气不好一个客人也拉不到的,就只能饿着肚子看别下注人,乞求同行一点施舍。

他们往往在其他阶层的歧视和压迫中,走向悲惨的人生结局。例如刘四爷,一个拥有六十四辆车的厂主,不仅对车夫们刻薄、冷酷、凶暴无情,还称他们为“那些臭拉车的”。而祥子在虎妞死去后,逐步走上了精神越来越空虚、落魄且缺吃少穿的无望之路。又比如老马,结局比祥子更加悲惨。看着小孙子在自己怀里死去,而且卖掉了唯一的财产——一辆破车,最终悲惨地死在街头。

像“洋车夫”这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他们能否吃饱肚子,有没有幸福的生活,是所处时代、所在社会是否富裕、是否文明的标志。

随着时代变迁,今天洋车夫这一职业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三轮车司机等。而这些职业,也已经完全不像过去的“洋车夫”那么卑微。新社会提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对各个职业人群更包容,把靠体力吃饭,生活穷酸绝望的“洋车夫”变成了有社会保障,开车之余,闲暇时光也可以喝喝茶,看看书,陪陪家人,不用为基础生活保障发愁的公共交通从业者!

如果老舍看到今天的“洋车夫”,他会写出怎样一本《骆驼祥子》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假读书]蔡听宇:话说洋车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