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日更

五四运动那年,也就是1919年,鲁迅38岁,周作人34岁。1919年鲁迅所写的文章,编在《鲁迅全集》里的第3卷,《鲁迅全集》共20卷,也就是说,鲁迅38岁以后至少又写了17卷书。1919年周作人所写的文章编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里,这套散文全集共14卷,里面不包括他的译著、书信和日记,换句话说,光散文一项,他34岁后至少写了12卷。这两位平时尽管稿约不少,但未必日更。不日更尚且著述如此可观,要是当年他们日更起来,各自《全集》规模可能要翻倍。

以周氏兄弟的创作量,已可谓超人级别了。他们这么能写,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

我们抽样看看,1919年鲁迅都写了什么文章。

一月份他写了5篇《随感录》。鲁迅的《随感录》大多写得不长,每篇千把字左右,跟上看到的文章差不多,内容主要是近期所见所闻,顺便发表些议论。此外尚有2封信,写给许寿裳和钱玄同。

二月份他写了一封信给钱玄同,写了4篇随感。还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叫《什么话?》,本质上也是随感一类。

三月份写了4篇随感,一篇小说《孔乙己》,一篇小说的附记。

四月份写了首诗,写了《药》,写了篇讨论,和3封信。

五月份写了4篇随感。

六月份没写。

七月份写了6篇随感,一篇小说《明天》,一封信,和一篇演讲,题目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八月份写了一篇译序,2封信和5篇即兴的断片。

九月份写了3篇断片。

十月份没写。

十一月写了一篇译序。

十二月写了一个小短篇《一件小事》,记了书帐(购买书籍或藏品的清单)。

如此看,鲁迅一年的写作量不算大,作品价值主要是后世赋予的,在当时他未必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多有价值。不过鲁迅也常常一个通宵写3000字的文章,是个写作效率比较高的作者。鲁迅笔下议论文较多,其次是文学创作,主要时间花在文章构思上,考据做得少些,因而写得快。

再来看看1919年鲁迅胞弟周作人都写了些什么?

周作人的文章相对长,22篇文章有111页的篇幅。他的文章光看题目便知不好模仿,内容专业性强,况且考据丰富,就算是在现在,那些资料也不是那么好搜集的。如果写者想日更而苦于无从写起,翻一翻鲁迅全集也许会有启发,与鲁迅同题作文,思考鲁迅思考过的东西,是不错的办法。之后能力提高,对自己的写作有更严格的要求,可以读读周作人。

不过,就我所涉猎的范围看,最合适日更的朋友学习的是茅盾。相比前两位,鲁迅是轻易不写,一下笔就能出彩的写手;周作人则属于学者写作,擅引经据典,他的阅读面是其他人数倍,文章工作量很大;茅盾则是不管事情多么鸡毛蒜皮都能记一笔的写手,故而《茅盾全集》多达42卷。多数时候我们觉得无事可写,是因为很多事我们认为不值得一写,来看看茅盾平时都写些什么题目:




茅盾散篇的文章实在非常多,各种速写、印象之类的文字占了大部分。这个人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事无巨细随手都要记记。他这类文章都不长,取材生活,平实质朴,值得效法。我也常常受到茅盾这种写作方式的鼓舞,一开始写,要求可以不那么高,选择趁手的办法就好。

写作没什么稀奇的,过去识字的人有不少每天都记账或者写日记。文化程度更高一点的会偶尔写写感想。现在的人写作量偏大,但写作水平不高。从现在的青年作家的创作能力看,也是如此,可能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整体思想有关,重现实,重实用,想象力不好,千人一面。在写作平台谈日更会有点尴尬,鼓励日更,恰好迎合资本家的想法,但从另一面想,经常写作和记录对人也确实没什么坏处。这不在资本家怎么想,也不在平台里的读者怎么想,重要的是作者抱着怎样的心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