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光潜谈美》(二)

        在首篇文章中孟实先生告诉我们美感活动最为自由,美感经验最有价值,审美有生命的意义。那么在这里孟实先生会讲清美从何而来。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关键句: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实际人生”,另一个是“适当”,最后一个是“距离”。

        “实际人生”怎么理解?这是一个“把利害认得太真的,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的世界。实际人生是有要求,有需要,讲求实用态度的。这里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实际人生,而是说作为艺术等一切美的事物,一定不等于实际人生。

        “适当”的意思就是美和实际生活是肯定有距离的。只是“‘距离’不可以太过,也不可以不及”,原因有两个。美的事物“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因而距离不能不及;另外它“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所以距离不能太远。这个“距离”,应该是一个“既容易使人了解欣赏,又不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的适当尺度。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因为我们自身是与他人的境遇有距离的,而自身与自己的境遇没有距离,只有他人的境遇在我们自身看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外国人欣赏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人喜爱过一些西方节日,这些现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仅羡慕他人的境遇,对于自身的过去,我们也会怀念。相信现在叫苦连天的我们,将来会觉得高中三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叶朗在《说意境》中认为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认为刻画的非常逼真、非常完美的人体不带意境。我并不同意。古希腊雕塑家的作品,只因为人体太过完美,才显得雕塑“逼真过头”,这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我认为,古代西方艺术家也是能创造意境的,只是古代西方的意境和中国的意境给人的体验有所不同罢了。

        孟实先生在这章的末段讲艺术需要将作者情感客观化,说的也是艺术的特点,也就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只顾用笔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能叫做创造艺术。那些情感的流露,离作者太近,离观赏者太远,无法被他人了解欣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朱光潜谈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