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终于!

      原以为读完了书以为会松一口气,但其实真正难的部分才刚刚开始。从一开始读书到现在着手写读后感,心里有多次情绪起伏:决定读它时的随意,被书里不断重复的名字和来回穿越的时间绕晕时的烦闷;时时闪现的“孤独”二字却无法得其深意时的困惑,以至于觉其所谓“孤独”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并为此而更加不解;其文笔哪怕是译文都觉言辞惊艳,可想其原文遣词造句的魅力,但其中关于情爱和死亡的描写又让我觉得惊愕;隐约知觉到文字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历史,当下却无从明确、无法明晰的焦虑;有被怪诞魔幻的情节吸引而不知不觉读了好几章,也有硬着头皮读完无聊片段……凡此种种,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难啃,但一本经典流传于世,值得也应该被我认真对待。

      现在再来让我说说《百年孤独》,它已不再像当初那般让我觉得高不可攀、不敢妄言了。不管它有多魔幻,有多深的历史背景,它终归是小说,里面的每个人物鲜活而独特,却也平凡而真实。他们不过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孤独缩影,浓缩在一个个极端化的角色中。它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让我们在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身上找到共鸣。

      在窥探微观自我之余,还能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俯瞰古老的印第安文明被欧洲文明碰撞、打碎、杂糅后的面貌。了解被侵略、殖民后的拉丁美洲人民被暴力、贫穷、愚昧、荒诞的现实困扰至今而迫切寻找一种方式使人们相信和理解的渴求。

      我竭尽所能地理解到这种程度,就算不辜负倾注于《百年孤独》的这段孤独时光了。


      读书时,我不知不觉就带着强烈的目标感:总是忍不住探寻家族七代人各自孤独的缘由。我也在替他们的孤独寻找出路,若能找到答案,就算是一个读者从中获得的启示了。

      我在书中标记过的直接或间接提到孤独的地方有25次之多。

      初代布恩迪亚沉迷于科学发明,执着于探索新的文明,家人、村民、当局都不曾理解他的热情;初代乌尔苏拉勤劳热情,一辈子努力维系家庭的繁荣,她也站在上帝视角对整个家族的布恩迪亚们做出了总结和点评;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是个纵情声色、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夫;二代奥雷里亚诺上校是愤怒与暴力的化身,一生征战,为正义、为尊严、为虚荣、到最后不知为何而战,变得和他起初所憎恨的军人一样残酷冷漠。二代庇拉尔·特尔内拉是活得最久的人,她见证了整个家族的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二代蕾梅黛丝早早夭亡,却是善良、美德的化身,死后以一张照片的形式反复出现在布恩迪亚后代家庭中;二代丽贝卡是与初代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她的冲动心性和无畏勇气却是乌尔苏拉最希望自己后代所具备的品质;二代阿玛兰妲是全书最令我心痛的人物,和他的哥哥们、子孙们相比,她的克制让人心疼,但又可恶至极,她也不过是个孤独的可怜虫;三代奥雷里亚诺似乎没有多少存在感,一个十足的姑妈控,为了排遣不被姑妈接受的痛苦而参军,最终被乱军打死;三代阿尔卡蒂奥是家族中最早离世的人,他一生被忽视,从未与家里人自由地交流过,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被尊重,却因得不到而憎恨他们,他靠权力得来的安全感第一次让他感受到被重视的幸福,最终这权力也把他送上了枪决口,我觉得他是布恩迪亚家族中最可爱的一个;四代双胞胎命运彼此交错,却也至此真正开启家族性格的重复:“天赐”先生的名言“让一让,生命短暂啊“和他祖父纵情声色如出一辙;阿尔卡蒂奥第二闹香蕉公司大罢工,又和他祖父奥雷里亚诺上校闹战争殊途同归,而这对双胞胎像二代兄弟俩一样有着共同的情人;四代美人儿蕾梅黛丝是最美好的存在,她当然不属于这个家庭,以飞天的形式远离着个肮脏、丑恶的马孔多;四代费尔南达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四年大雨期间她对丈夫喋喋不休的抱怨,她是比马孔多更为远古、更为落后的思想的象征;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是一个从小被灌输对世界的恐惧思想而害怕周围一切的人,长大后成为一个虚伪贪财的人,靠回忆阿玛兰妲(他的太奶奶)为他洗澡时那份温柔取暖;五代梅梅身上有很多人的印记:有上校的愤怒,有她父亲(四代奥雷里亚诺)的殷勤好客,有阿玛兰妲的克制和怨恨。她一辈子顺从母亲,出于责任也好,为了求个清净也罢,最终她的爱情算是对家庭的反叛,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五代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是最后两章重点叙写的对象,看名字就知道她是阿玛兰妲和乌尔苏拉的延续,有重振家庭的热情,有和外甥乱伦的爱情;六代奥雷里亚诺是被封闭在小屋里的手稿破译者,他带着揭开预言的使命,结束了马孔多百年的孤独。

      我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又梳理了一遍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孤独有的相似,有的不同。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父子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母女之间、祖孙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朋友之间、战友之间、敌人之间,彼此从未付出真心或者得到真正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书中除了“孤独”,提到最多的就是“恐惧”二字。这二者是分不开的,恐惧是因,孤独是果。

      孤独一词本身不是贬义,不该用好与不好来评判,它其实是一种选择,而非宿命般不可操控。对于囿于孤独无法脱身的人来说,本质上他们渴望“不孤独”,但却因为自我封闭断绝了通往幸福的道路。我想到了《士兵突击》中元朗对成才说的话:“你太见外。别人或者团队,很难在你心里占到一席之地。你很活跃也很有能力,但你很封闭,你只是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自己的,做自己的。成才,我们这些人不是为了对抗,你的战友甚至你的敌人,需要你去理解、融洽和经历。”这个世界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热闹和温暖是通过爱和真诚,不要害怕,不必恐惧,本来就身无长物,又怕什么失去呢?以这样开放的姿态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孤独也会变成一种享受吧。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本身就饱含马尔克斯的爱和真诚。正如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致辞中所说:“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适当表达自己的困难,则生活在世界另一边、陶醉在本身文化之中的才智之士(指欧洲人),找不到一种确实的方式来解释我们的文化,那是很可以理解的了。”马尔克斯试图通过《百年孤独》促成拉美民族和欧洲民族之间的理解,从而在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外部力量不误解、不阻挠,而是鼓舞、支持自己的良好情况下,脱卸历史重负,谋求拉丁美洲的振兴与再生。

      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论《百年孤独》时说:“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这或许就是他们孤独共性的高度概括了。马尔克斯还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他也给出孤独的出路了。人和人团结起来取暖,拉丁美洲团结起来发展。

      不知不觉间,也写了这么多的感悟。最初读书困惑了很久的问题慢慢有了答案,虽然还是有一些孤独没理解其深意,可能以后再读还会有新的感受,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停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热闹、狂欢、合群、归属、陪伴、团结,这些都是答案,从这些答案出发,我想孤独也就不再神秘和悲伤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