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的传说——歌德篇

Pale Blue Dot,1990.2.14,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萨根以此为灵感,写成同名作品

前几天,我读了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Pale Blue Dot》(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从那以后,“蓝”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去。

在我们色彩缤纷的地球,蓝,是她的基本色;而纵览文学著作,蓝一次又一次出现,早已不单是一种颜色。

蓝,是一个符号、一种状态;蓝,是一个起点,带你进入极致抒情、超然脱俗的想象。

过去两个世纪里,很多讲蓝的文字我非常喜欢,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听听大师们怎么说“蓝”——这种超越色彩的色彩。

歌德,《颜色论》,1810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Theory of Colors, 1810

1810年,歌德发表了《颜色论》。这年他61岁,已是欧洲数一数二的智者。

论文里,他试图发掘颜色和情感之间的心理学联系。这在当时是十分领先的研究,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科学。

紧随其后,1814年,他的同胞,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发布了著名的色彩科学命名法。

维尔纳色彩命名法影响深远,17年后,达尔文带着这本色彩指南登上了小猎犬号。在航海记里,他多次使用其中的命名法,描述沿途所见。

1832年3月末,小猎犬号驶过巴西海滩。遥望大海,达尔文写道:

透过草帽的缝隙,我看见斑斓的大海,一下子就迷住了。……(海水)靛蓝 [Indigo Blue,26号],略带湛蓝 [Azure Blue,28号]……(头上天空)一片柏林蓝 [Berlin Blue,31号],加一点群青蓝 [Ultramarine Blue,29号]。

蓝色色卡,摘自帕特里克·赛姆《维尔纳色彩命名法》(Werner’s Nomenclature of Colours: Adapted to Zoology, Botany, Chemistry, Mineralogy, Anatomy, and the Arts)

歌德说:“我们都爱凝视蓝,不是因为它向我们走来,而是因为它吸引我们去追随。”

他写这部论文,本意是为了反驳牛顿光学。这位大文人认为,牛顿的光谱理论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的;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

然而事实上,歌德的颜色论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其中一些概念深深吸引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科学家,上至叔本华,下至库尔特·哥德尔。

说到“蓝”,歌德写道:

就像黄色总伴随着光亮,蓝色,可以说常让人联想到阴暗。

这个颜色看在眼里,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难以描述的效果。作为一种色调,它特别有感染力,但是是负面的;最纯的蓝,可以说很能激发消极情绪。它由此表现为一个矛盾体,即让人兴奋,又给人宁静。

如同头顶的碧空和黛蓝的远山,蓝色的事物看上去也好像离我们很远。

我们都爱凝视蓝,不是因为它向我们走来,而是因为它吸引我们去追随。就像看见喜欢的东西从身边掠过,我们想要追上去一样。

蓝,给人冷意,也因此会联想到阴影……蓝色的屋子看上去更大一些,同时也有种空荡荡、冷冷清清的感觉。

如果你透过蓝色玻璃看世界,眼前所有事物仿佛都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薄纱。

>>> 原作:MARIA POPOVA;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蓝的传说——歌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