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1月22日,节气为小雪,一个人运营公众号「从前慢笔记」满三个月的日子。
早在2016年,它就已经存在(因为长期未更新被冻结了)。
那时候的微信公众号,都是自带留言功能。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隔五年,一时兴起,又重新解封了这个账号(真的是解封啊,各种平台申诉),遂起名叫「从前慢笔记」。它就这么重新开始了。
01 重启,最初的想法
你为什么又要做公众号?
实不相瞒,真的只是一时兴起。
那天,我随手翻阅电脑文件夹,发现自己写过不少文章,大约有二三十篇,这些文章散乱存放在不同地方。
当时就想,能不能用公众号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也方便查阅。
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公众号,给自己一些督促,刻意练习也好,主动输出也罢,就是希望逼着自己动笔写一点东西。
因为上述的原因,加上家属的鼓励和支持,就把「从前慢笔记」运营起来了。
有了这个重启的想法,心里就想着,这次可要好好更新啊,可不敢因为停更而被二次冻结了。
既然选择了去做,那就要像个公众号的样子嘛。
所以就有了如下最初的想法和定位,也算是做这个账号的初心吧。
第一,关于取名。
从前慢,语出自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不用多说,读过便知,真是一首好诗,也很符合自己对这个账号的定位。笔记,这种自古以来就有的文体,像《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于是,「从前慢笔记」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啦。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期许,也希望关注关心它的朋友,可以做一个悠闲的人,一个享受慢时光的人,一个温暖又有趣的人。
第二,关于调性。
名字取好了,调性也差不多出来了:温暖、治愈、关怀、力量、优质,这5个词在8月21日,也就是「从前慢笔记」第一篇推送发出的前夜,就已经想好并定下来了。
11月9日,我在「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里试着问了问可爱的写手们:
大家认为「从前慢笔记」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希望它变成什么样子?
记得是可爱的@余柒 小姐姐第一个发言:
我觉得是温暖,打感情线的。当然不是那种狗血感情,是直击人心的那种,能够触碰到人内心的柔软。
@楠汐 的发言我也印象深刻:
故事治愈,文风温柔。
还有@心照不宣 的发言:
真情实感,相信群主给过稿的文章。
以及@醉奶小朋友:
我觉得随笔比较多,都是很温暖的那种,给人一种治愈感,内容也比较正能量。
还记下了@四九 提的建议:
风格可以有,但不能太小,不然很受限,读者看久了也会审美疲劳。
看了大家的发言,感觉自己做了三个月公众号,应该是有坚持最初的想法:温暖、治愈、关怀、力量、优质。
第三,关于内容。
「从前慢笔记」发什么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最开始也是十分纠结啊。
记得当时定了五个方向:人文向、生活向、心理向、话题类、玩乐类。
因为最开始没有想过约稿,所以想着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希望能在这五个方面进行内容输出。
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太单纯了,也有点太懒了。
拿话题类来说,开业前想了3个选题,目前也只完成1篇,也就是后来上了樊登读书的《自我提升的10个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然而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正式开业后,运营的过程中,我根据推送的内容,逐步定下现有的栏目架构:书信、往事、随笔、自律。
对内容和文风的要求,也慢慢总结成了八个字:情感真挚、语言真诚。
公众号本质上仍然是个媒介,媒介的任务就是传播。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传播的。
公众号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价值呢?个人认为,公众号能为读者提供的价值不外乎以下三种:情感价值、思想价值、知识价值。
情感价值,就是文章展示了一种普遍或独特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唤起读者的某种情绪,或者能宣泄某种情绪。比如,读者看了某篇文章感叹:噢,这个故事写得真好,看了之后我都哭了。
知识价值,就是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鲜的知识,读者看了之后感叹:我靠涨知识了!
思想价值,就是文章提供某种观点,或振聋发聩,或发人深省,或让人信服,也就是所谓的观点文。
而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公众号,这三种价值必须至少占一条,账号才值得被传播。
对于号主来说,我们每更新一篇文章,都必须审视,这篇文章是否包含其中某一种价值。
对于写手来说,价值思维也就成了必须要有的写作思维,你的文章需要提供某一种价值,才能被平台认可。
第四,关于色调。
如大家所见,「从前慢笔记」的色调,是一种比较温暖的黄色,一开始用的姜黄,有点像银杏叶的黄,后来用了佛手黄,看起来更年轻了,也更明亮了。
这两种色调是专门从一个中国色的色谱里找来的,希望大家也能喜欢,看到这个颜色,就觉得比较温暖。
02 起步,互关的烦恼
「从前慢笔记」的关注都从哪里来?
内容有了,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见。
想必许多号主也有同样的想法吧。
可是,上哪里去找读者呢?谁来关注我一下?
最开始的时候,我就遇到了这样的迷茫。
8月22日,「从前慢笔记」发出第一篇推文《书信 | 青山明月,何曾两乡》。这是大学时期与老师的几封书信。
晚上8点半,在第一篇推送发出9个半小时后,「从前慢笔记」收到了第1个来自非亲友的关注。
8月27日下午,我在小区楼下理发,给我洗头的小哥服务态度甚好。那天正好打完新冠疫苗回来,这位洗头小哥正好想去打疫苗,但苦于不知道地点。
于是我给小哥分享了信息,作为回报,洗头小哥关注了「从前慢笔记」,成为第5位读者。
然而像这样的强行安利、暴力推广也不是个事啊。
于是,我试着去豆瓣看了下,竟然发现上面有许多公众号互关互阅的小组。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就像在汹涌的大海中看见灯塔,在孤独的黑夜中看见明灯,在饥饿的旅行中看见炊烟,我发现了这些互关互阅小组。
留言、私信、发帖,当时一顿乱操作,通过这些互关互阅小组,大约持续一个星期,每天获得了10个左右的关注。
而获得这些关注的代价,就是要一一回关。
无论什么账号,无论它们做什么内容,只要它们关注了你,你就要回关。这是属于互关群组的游戏规则。
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的微信公众号订阅突然涌进来80多个各式各样的公众号。这些号主大多和我一样,属于刚注册不久,需要获得第一批粉丝。
他们有的满是才华,极有想法,有的胸怀大志,将成大佬,有的和我一样,只是看到了互关互阅最直接的收益和最简单的目标、来自公众号主的第一份原始积累——流量主。
互关互阅的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首先是我的豆瓣账号,因为那一顿乱操作,而被直接封号。那个2007年就已注册的14年豆瓣老号,记载着从大学时期到现在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就这样随着封号而消逝在互联网的大数据里。
其次是我的微信里出现了许多新朋友,以及各种互关互阅聊天群。
已关,望回关。
已阅,请回阅。
聊天群里,这些属于号主们的「黑话」,让我既莫名兴奋,又措手不及。
本来十分安静的私人微信,因为互关互阅群的加入,而变得热闹非凡。
第三就是让我对做公众号这件事产生了怀疑。如果做一个公众号,仅仅是为了这样赤裸裸地互关账号、交换名片,换取一点可怜的关注和阅读量,那我为什么要做它?
因为这个怀疑,让我决定不再互关互阅,也同时退掉了所有的阅读群,就是那种给每个读者发1分钱红包,就可以获得1个阅读量的阅读群。
一个账号的自然阅读数据是十分珍贵的,无论它多还是少,都反映了这个账号的真实情况。
求关注求阅读,可以带来一时爽,但也容易蒙蔽自己。
在「从前慢笔记」起步阶段的迷茫期和兴奋期,我也遇见了许多十分友善的号主,他们有的是千粉大佬万粉大佬(没错当时就是这样崇拜他们而如此备注的),有的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的是可可爱爱十分厉害。
他们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其中一些建议至今让我十分受用。
在这里,作为一枚公众号萌新小白,我要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03 约稿,作者的建议
你不是准备自己写吗?为什么要约稿?
因为自己的文章实在不够支撑公众号的长期更新啊。
记得做「双十一」话题征文的时候,@木三 写的那篇《逃不过的那些坑》让我很有感触。她在文中说:
我就是一个对未来随时抱着忧患意识,并时刻准备不让忧患发生的人。
而我也无法接受因为缺稿断更带来的危机感,所以希望能存够一定的稿件。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在读大学时候,看过一本文学杂志,里面收录了一些普通人的书信,这些书信展现出来的文风、流露出来的真情,让我觉得它们和《报任安书》《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一样是值得流传的,尽管它们属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严肃文学、公众号文章,谁高谁低,孰优孰劣?在我看来,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标签,好的文字是唯一的标准,就像诗歌乃是经过心灵抚摸的语言,好的文字同样是直击人心的。
我希望尽可能多地遇见这些好的文字,于是就开始了约稿。约稿过程中,真的遇见了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作者,大约有300位左右吧,很抱歉无法一一列举你们的名字(笔名),但是你们投的每一篇稿件,我都有认真学习。
其中,有不少作者和我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你们给了「从前慢笔记」优质的文章和真诚的建议,我想这样的友谊,大概就是《论语》所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吧。
04 同频,意外的收获
自己一个人运营「从前慢笔记」公众号,除了身边比较亲密的小伙伴知道以外,同事同学和朋友大多是不知道的。
倒不是有意藏着掖着,主要觉得也没有做出什么名堂来,实在不好意思献丑。
这些没有告诉的同学里,也包括我的大学舍友们,比如张老板。
为了推广的需要,我也用「胖紫」(号主的网名)或「从前慢笔记」的名字,同步注册了B站、知乎、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账号。
张老板就是在小红书上面,找到我的(他在知乎也是万粉大佬)。
我发现了一个公众号「从前慢笔记」,是你在写么?
你怎么发现的呀?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今天想看看很多人都在讨论的小红书是个啥,然后就下载安装了一下,加了一些通讯录好友,从你小红书上了解到的。
……
最近疫情又严重了,北京挺紧张。你现在还有机会来北京出差不?
现在去北京的机会少了。
一晃我们毕业都十年了。
大家知道你的哪些信息?
好的,我们同频一下。
好啊,要不是偶然发现这个账号,还挺难同频的。
张老板说的同频,应该是保持信息一致的意思。
而我理解的同频,也许就是时隔十年以后,我们再次因为同样一件事情而保持沟通和联系。
张老板说,做公众号这种事儿也是有社群、有伙伴交流着才快乐。
我回复他,是啊,这么卷的一个圈子,有兄弟在感觉心里都踏实很多。
这次与张老板的同频,是我运营「从前慢笔记」最意外的收获。
记得那是毕业后的第三年,有一天喝了点小酒,我在微博里畅想大学舍友再次见面的场景:
如果我们在雨中相见,张老板的小车估计是开不出来了。他可能在北京的某个小院儿,正烧着一壶热水,摆弄摆弄桌上的碗筷,拿起一个酒杯,然后又放下。酒桌如果有抽屉,必然放着一个骰子,骰子的六面,分明写着干一杯、喝两杯、随意喝、大家喝、没事和桌上清。
抽屉或许还有几副扑克,或者就是当年留下的那两副,谁叫它们被张老板收藏了呢。他坐应该是坐不住的,于是就和身边的小伙伴聊天,聊他当年在济南的日子,给小伙伴讲什么叫做“梦幻金花”,什么叫做“蒙古拳”。然后就聊起我们几个,小伙伴觉得也没有很特别,不过好歹听出了那份期待,倒也就不曾辜负了。
如果我们在雨中相见,大哥双手插在口袋,穿一件薄薄的外套,或者就一件白衬衫,还是那么清秀。西北的雨也是不错的,大哥说着就让我们上了车,先吃一碗牛肉拉面,待到回味无穷的时候,大哥又发话了:要不去喝一顿吧。
……
这次校庆结束的第二周,因为工作关系去济南出差,见到了李同学,走在学校北路,仿佛就像时空穿越。那天晚上,特别想念张老板,还有大哥、邦迪、大川……
05 互推,号主的善意
11月1日,忘不了的一天。
和许多号主一样,我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订阅号助手,看看有没有新增的关注。
那天早上打开手机,瞬间给我一个暴击:31个取消关注。当天的取关,最终定格在了41位。
我当时心想,以这样的速度取关下去,仅有的1200个关注很快就没了。
取关了这么多,这可怎么办呀?好在「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里,来自@顾倾安 的一声棒喝,让我一下清醒淡定了许多。
做好你的内容!取关的人,下次看到好的就会重新关注,但是内容不好,取关的人会更多!你在意的不应该只是取关的人,而是如何吸引和留住没有取关的人。
除了留住没有取关的人,我还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呀。
对我们这样的小号来说,除了花钱推广之外,互推就是最经济的推广方式了。
个人感觉,互推确实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而更多的是与号主朋友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有一种大家都是同路人的感觉。
毕竟愿意坚持做公众号的小伙伴,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是十分宝藏的吧。
尤其在互推的过程中,与号主小伙伴们结下友谊,大家一起成长、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亦快哉、不亦乐乎。
06 交流,温暖的社群
如前面所述,在「从前慢笔记」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也是有样学样,加了许多阅读群,也自己建了一个小小阅读群。
许多读者朋友就是当时在群里认识的。后来,我决定退出所有阅读群后,就以自己建的这个小群为基础(当时有90多人),重新定位于读者作者交流群,也就是现在的「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已经有227位小伙伴啦)。
不得不说,这样重新定位以后,给我本人和「从前慢笔记」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这个小园地让「从前慢笔记」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的活跃社群。
此前,每一位过稿作者都会加入小群「从前慢笔会」。只不过由于自己比较懒,所以小群一直不怎么活跃。
自从有了这个写作交流群,我终于可以和作者读者们实时线上交流,而且不用招呼,大家每天在群里分享自己工作学习的日常,偶尔吐槽学校的饭菜,介绍喜欢的偶像、看过的电影。
记得有一天晚上,大家聊起关于发量和发际线的话题,那真叫一个热闹。
其次,这个社群收获了两位超级可爱的群管理。
第一位就是@余柒 小姐姐,真的是超级温暖、热情又热心的小姐姐,当时在群里这样介绍@余柒 小姐姐的:
【官宣】今天,我要十分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的第一位群管理员:@余柒 小姐姐。如大家所见,@余柒 是一位又温暖又善良又可爱又活泼的宝藏小姐姐。她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和一支神奇的画笔,总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她已经给本群注入了满满的能量,我们相信@余柒 小姐姐所带来的能量,会让「从前慢笔记」的这个线上交流园地变得更温暖、更团结、更有力量!大家掌声欢迎本群第一位管理员@余柒 上任啦!
第二位就是我们可爱的课代表、@wins 小同学。实在难忘@wins 写的那篇「双十一」话题征稿《没有剁出去的大手》,读完之后真的如在眼前,简直眼泪都要笑出来了。我在群里是这样介绍@wins小盆友的:
【官宣】今天,我要十分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的第2位群管理员:@wins 同学。如大家所见,@wins 是一位不太喜欢剁手,但十分喜欢分享话题的可爱小盆友。作为中文系的大一小师妹,她拥有无数可爱的表情包和一个“课代表”的非官方身份,总是能在大家尴尬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再增添一份尴尬。她已经给本群注入了满满的欢乐,我们相信@wins 小盆友所带来的能量,会让「从前慢笔记」的这个线上交流园地变得更欢乐,就让欢乐来得更猛烈些吧!大家掌声欢迎本群第2位管理员@wins 上任啦!
第三,这个社群发生了许多温暖的故事。
就在前几天,「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里,一位刚上大一的读者小朋友向我发来求助信息。
这位小同学在一个网课平台学习PS课程,被平台引诱签了贷款协议,又不明所以被扣了许多课时费。
由于个人经验有限,在安慰这位小同学的同时,我立即在写作交流群里发起求助,没过几分钟,12位有过和骗子斗智斗勇经历的小伙伴挺身而出,我们立即组建了「魔法打败魔法」反诈互助群,尽可能地为这位小同学出谋划策、提供帮助。
相信有了两位热心可爱的群管理员,有了许许多多热情支持「从前慢笔记」的作者读者朋友们,这个温暖的社群还将发生更多温暖的故事。
07 成长,边际的放大
公众号做了三个月,到底收获了什么?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想和大家分享一点点小小的感悟。
这个月上旬,因为参加一个会议,有幸听到几个很棒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妨树立四种思维,来提升效率,让事情做得更好。
第一,树立系统思维,用心做。
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单打独斗,而是和现在要做、将来要做的事情结合起来。
很多时候,运用系统的思维、联系的观点来想问题、做事情,可能只需要多花一点点心思,边际效益就会非常大。
这一点,我在运营「从前慢笔记」的时候就深有体会。
记得前些天,在账号关注达到1200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
做公众号到底收获了什么?我想,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结识了一群有才华的作者和一群有趣的读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让自己一个人学习掌握一支队伍的技能,还有就是保持了一颗跳动的心。
而要获得这些,前提可能就是:坚持用心做,并且用心把它做好。
第二,树立归核思维,聚焦做。
「从前慢笔记」不仅要做,而且要聚焦来做,所以我们才要明确主题、调性和风格。
「从前慢笔记」最突出的风格,就是温暖、治愈。正如我们的口号:与你相伴,超级温暖。
第三,树立渐进思维,慢慢做。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清楚的时间节点。
就在今天,在运营了三个月之后,我给「从前慢笔记」立了一个小小的Flag(好怕被打脸呀):
希望在明年年底的时候,达到3000个关注,「从前慢笔记」写作交流群达到500人,争取有广告收益。
我也会以此为目标,列出全年的工作计划和节点目标,希望超级可爱的大家继续支持呀。
第四,树立保障思维,一起做。
想要做成一件事,总是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和资源配置才行。
在这里,我尤其要特别感谢家属的支持。
从最开始一起商量公众号的风格调性,到投稿约稿帮助提供经费支持,再到日常运营过程中遇到困惑及时交流,再到亲自下场给账号提供优质的文章稿件。
「从前慢笔记」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实在是离不开家属全方位的支持呀。
除了以上这些保障之外,我还将从不同方面持续为「从前慢笔记」输入优质资源,争取让它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实在是感谢大家这么辛苦地看完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半年复盘的时候,能比三个月复盘更简洁一些,成果也能更多一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