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丁强先生的《教育是一座山》。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座大山,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一个个登山者。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感受“胜利的喜悦”,我们必须走进山,攀登山,征服山,要付出“酸甜苦辣”。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八个角度详细地谈教育。分别是和校长谈教育、和教师谈教育、和学生谈教育、和家长谈教育、和记者谈教育、和官员谈教育、和自己谈教育以及附录部分公开发表文章摘选。作为老师,重点关注的是和自己切身相关的几个模块。

在第二部分和教师谈教育中,丁老师谈到如何排除教师的困扰?他给出的答案是科学。教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教育的定义。即教育就是生活,就是成长。在教育“取”与“舍”的思考中,有人曾说:“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种哲学。没有本事的人取不足,没有悟性的人舍不得。”大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小到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节课,都存在取、舍、远、近的徘徊和选择。它无时无刻不在检验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

丁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用医生看病来类比教师。他认为,第一,课程教学首先应是科学。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开展的活动,因此遵循学习的规律就是科学。第二,科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撑。第三,从经验走向科学,根本性的特征是课堂的有效性。

在讨论到课堂,让我很有共鸣的还有“温暖的教室,柔软的课堂”这一章节中,丁老师指出,课堂要称得上“温暖”“柔软”,至少要满足两个重要指标。第一,学生主宰课堂;第二,学生一个不少。

关于学生主宰课堂,突出师生平等的话语权,强调教室的话语权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不必在意自己的问题、想法会不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努力担负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是处于非常放松的学习状态。其实,这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要以学生是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二方面,“学生一个不少”并不只是在课堂上的学生人数一个不少,而是在教师心中的学生人数一个不少。这是一种在思想的改变、认识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他必将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以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真真实实、其乐融融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不过,我们追求的“有效”只是终端显示检测结果的“有效”,而忽略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的“有效”。因此,只有当我们真正把对终端显示检测结果“有效”的追求,改变为对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有效”的追求,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教室里看到学生专注投入、生动活泼地学习的“风景”,看到学生之间热烈讨论、认真探讨的“风景”,看到师生共同收获成功喜悦的“风景”。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温暖的教室,柔软的课堂。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因为教育源于生活,源于对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模仿和传承。书中的这些理念和我们学校的自然生长教育,劳动教育有了很好的契合点。比如: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家政课、一亩田、六个一课程等等,都特别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生活特征,丰富孩子的生活境界和精神世界。真正的做到让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教育在生活中闪光。不仅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

这些都是孩子们必须学会的事情。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两者密切联系,血脉相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