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
——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为《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文版做的序中所说 ,莫里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的老者,将他人生最宝贵的感悟和经验分享给他的学生和世人。
米奇·艾尔邦,一位疲于奔命的体育解说员和新闻记者。他每日都陷入无止境的工作中拼命赚钱,却弄得身心疲惫。米奇不但忽略了他的女友,更忘记了当年初出校门时的热情和理想。直到某天,米奇在电视中无意间看到自己大学时代的教授莫瑞·施瓦兹的电视采访。莫瑞教授在访谈中说出自己罹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痛苦不堪。为了见上一面不久于人世的老师,米奇开始了每周二下午的最后十四堂课。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历时14个星期,不打分数,没有成绩,亦不需要书本,而毕业典礼就是葬礼。在影片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等等。
图片
一、衰老亦是成长
电影开篇我们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莫里虽然年近半百缺依旧每天坚持自己热爱之事,反观米奇疲于奔命的体育解说员和新闻记者的同时,他每日都陷入无止境的工作中拼命赚钱,身心疲惫。
他认为衰老并不意味着衰败,相反地,它是另一种的“成熟”。没有人永远十八,但有人永远十八。我们现在每天所做的事情,每天所呈现的状态 ,每天所思考的问题,是否又如影片中米奇一样?
生命是一辆呼啸而过的单向列车,没有返程,也不会为谁减速。时间对待每一个人都公平至极。我们在二十岁的时候不会有四十岁时候的阅历与感悟,如果永远停在二十岁,那我们的生命无疑是单调的,你的思想也只会像二十岁时那样贫瘠而单薄。
所以,无论我们处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是值得感恩的,因为我们同样拥有成长与改变的力量。
图片
二、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米奇问自己这位命不久矣的老师,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情?
莫里答:与生活和解。一个平静又震撼人心的回答。
因为,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却很少有人能与生活讲和。我们戚戚于贫贱,我们汲汲于富贵,我们太多关注于外部世界的功名利禄,在其中挣扎沉浮。于是,我们活得拧巴又纠结,我们跟生活斗争,却很难与生活和解。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身体中的生命力在一步步消失,可如果你问他最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那他的回答一定会让你大失所望,因为实在普通。没有功名、没有金钱、没有权力,没有一切惊叹动地的大事,他只想和朋友亲人待在一起散散步、吃吃饭、跳跳舞。他认为这样的一天就是最完美的。
简简单单五个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必归于自然,不管你如何较劲也改变不了这一结果。你和解也好,不和解也罢,生活都在那里,该怎样仍然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必然到来的死亡,唯有平静地接受,与疾病相伴而行,向死亡淡定前进,才是最好的方式。
与生活和解,不是困难面前的退缩,不是消极之下的佛系。这是沉重打击下的不卑不亢,这是历尽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是洗尽铅华后的顺其自然,是积极建构丰富的人生,在充分平衡之中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主动与生活握手言和,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莫里老先生做到了这一点,那我们呢...
图片
三、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大师兄说:生其实就意味着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我们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很容易焦虑,这道理我们都懂,可还是过着拖延又焦虑的生活。因为这注定就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因为拖延,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变得更加拖延。
我们总是怕“来不及”。但在莫里老人看来,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不及”,他的每一天都在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的。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意识到我们都会死,所以每一天都要为它的到来做好准备。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对生活抱有无限的热爱与真情。不得不说,这是“向死而生”为他带来的坦然与从容。
我们中国人似乎都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不谈死,我们就不会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习死亡教育,却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相约星期二》与其说是一个学生的课堂纪录,不如说是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一堂宝贵的死亡教育课程。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看待死亡、看待生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承认你所不能改变的;坦然面对过去,从不逃避;学会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不固步自封,也不妄自尊大。
生活永远别说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