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敏感词--几个不一定恰当的沟通词汇

今天反思了一下我们在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用到的一些不一定恰当的词汇,我总结了一下,目前想到的有以下6条:

1、表现

“表现”这个词,看上去是个中性词,但是当我们使用的时候,它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我们经常会说诸如“今天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今天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啊?”以及“你表现不好没有奖励”等等语句。然而“表现”这个词却隐含了一些其它意思,这意味着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出自本心。如果孩子一天的行为都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出自本心的,那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逐渐强化别人对他的评价的重要性,他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基于自我探索基础上的自发行为,而是依据别人的评判标准。

我们并不否认遵守社会规范的必要性,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让孩子自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并进行自我约束,才是根本的解决途径,而不是让孩子看别人眼色行事,去做有违本心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表现”这个词要慎用。

2、听话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你会说“听话啊,孩子”,“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怎样怎样”的语句。细想想,“听话”真的应该是孩子具备的一项特质吗?或者说,“听话”是孩子的一项优点?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孩子要自己逐渐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有勇气去面对不同程度的挑战。而从小被教育着要“听话”,是不是会成为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云亦云的人?会不会片面的相信所谓的权威,不善于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当一旦面对危险人物时,其养成的顺从的习惯会不会成为他逃避风险的障碍?

也许在某些时候,孩子听话可以让家长更省事儿,但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我并不赞成让孩子做到“听话”。所以说,“听话”这个词,也要慎用。

3、乖

也许有人说,“乖”不就是“听话”的同义词吗?让孩子“乖”不就是让孩子“听话”吗?我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与其让孩子“听话”,我宁可让孩子“乖”,因为不管怎么说,“乖”这个词,还是有孩子的主观意识在里面的,它至少能体现出孩子对于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如此,“乖”这个词所传达的信息仍然有负面成分在,像现在很多的“乖孩子”、“乖乖女”,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并不是我喜欢的。当然这属于个人好恶,不具有普遍意义。

4、我数三个数,一、二、三

记得曾经有一个小品,说一位老汉被老伴儿用三个数吓唬了半辈子,以前只觉得好笑。现在看来,可能有人被这三个数吓唬一辈子,前半生被父母吓唬,后半生被配偶吓唬。而这种做法也见于学校老师,看来确实能够见效。

我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而且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够立竿见影,但是,我总觉得这种警告式的说话方法有它的副作用。时间久了,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效率是上来了,病也坐下了。

5、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也许成年人也会被自己的上司、配偶说到这一句,我相信,不管谁听到这句话,心情都不会好。他甚至不如其意思相似的一句:“我说过好几遍了吧,孩子”。因为“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句话,一定是带着负面情绪说的,是因为对方所做的的事情,没有取得你满意的结果。但是,难道你这么说,事情就会好转吗?你不高兴的原因,到底是孩子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还是孩子没有把你的话当会儿事,又或者你只是自己不顺心迁怒于他。

如果你耳提面命了很多次,孩子还是没有做到的话,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用的方法或许不恰当,是不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费心费力的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6、把……给我……

“给我”这两个字,听起来特别刺耳。“把作业给我做了”、“把书本给我理好”、“把东西给我捡起来”等等,这简直是个常用句型,什么都可以往里套。

前几天孩子还对我说,“你给我过来一下”,我只能无奈的笑笑,对他说:“你重新说”。然后他马上明白了,说:“爸爸请过来一下”。孩子是很会学词儿的。

我们在说这类句子的时候,能不能把“给我”两个字去掉,“把作业做了”、“把书本理好”,本身就是个完整句子,“给我”两个字不仅多余,而且还有负面效果。

有趣的是,我们有时会问孩子,“你学习是为谁学的”,孩子说,是为爸爸妈妈学的。真可谓有因必有果。


总结:以上这些词,我有时也会说,有时说完意识不到,有时说完意识到,就会反思,告诉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状况出言谨慎。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望与读者共同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敏感词--几个不一定恰当的沟通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