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因果的记录薄

老猪读史 第034期

1.

看到一段往事:

蒙古灭金后,于1238年科举取士。考了一次后,觉得科举选出来的人并不适合自己使用。如忽必烈所言“科举虚诞,朕所不取”。于是停考近80年。这期间的汉族读书人要生存,要么做工匠商人,要么当吏胥,要么当仆役侍奉官僚。惨,斯文扫尽。

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但元朝也快完蛋了。

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科举了几次,也觉得不行,亦产生“科举虚诞,朕所不取”的慨叹。于是洪武六年开始停止科举,开始“察举制”,就如西、东汉的选官制度。结果弊病更多。于是洪武十七年又恢复科举,并形成定制。

但没多久,洪武三十年(1397)出事了。当年二月,选出的五十一名进士,全是南方人。而当时的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

六天后,北方举子们不服,联名上诉上~访。

朱元璋说查。

四月末,调查组认真复核后,报上调查报告:51人皆是真才实学,无问题。

但朱元璋是什么人?五月初,给几个主考定了个“蓝玉(涉嫌谋反的大将军)余党”,或死或贬。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所取61位进士,全部是北方人。

经此事件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南、北按配额分别取进士的做法。


2.

这个往事很戏剧性。但老猪想聊的是另一个脑洞: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很难,咱别以为看历史书,状元接二连三,进士多如狗。实际上:比如在明朝,平均到每年,想考秀才,大约要考到全县去前二三十名;要考举人,大约要在众秀才中,考到全国前四百名;要考进士,大约要在众举人中,考到全国前90名。

明朝大约有1.5—2亿人。所以能考中进士的人呢,那是超级聪明的人。

但是脑洞来了:看着洪武三十年那份进士名单,看着这些名列前茅的幸运儿才子。老猪产生了一丝如履薄冰的危机:因为第二年六月,强悍的朱元璋去世,21岁的孙子建文帝继位。13个月之后,朱元璋儿子朱棣造反,38个月后,建文帝自焚,朱棣——又一铁血大帝登基。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大换血。

六年前,刚刚经历了戏剧性“南北进士之争”的幸运儿们,又将迎来一轮新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如那些受重用的忠诚老进士、大才子,比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被残杀,被诛族,妻女为妓,子侄为奴。

脑洞在于:这些国家最聪明的人,这些进士们,在登榜之时,在进入权利中枢之时,有没有觉察到这种危险?

我想是有的。

这不是马后炮,不是瞎猜测:

朱元璋的铁血、嗜杀、政治手法的波动性实验性;朱允炆的文弱仁慈,周围亲信的“儒者不谙时事”;众多开国元勋的能征善战、关系网错综复杂;诸位诸侯王或血战一方、熟知兵法,或胸怀大志、精明能干……

这些蛛丝马迹,是能交织在一起,形成种种判断。身处时局的聪明人是能闻的出来的!

但问题是:能怎么办?

去考进士,就意味着进入战场,要么生,要么死;

不去考进士,就意味着谋生艰难,被亲友、社会刁难。

换成你,该怎么办呢?

即使我们如今重新复盘,亦很为难,亦没有稳赢的策略。


3.

在那段波涛汹涌的往事中,他们是这样活着。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不是这样吗?

上到国家、社会,下到你我的小家庭,也是这样。

比如家庭中的领导者,他的个性能力,家庭的资源事业,后继者的个性能力,周围亲密关系的个性能力……也是同样的一盘棋,一个局。

这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彼此连绵。

你亦能从蛛丝马迹之中,看出种种的发展趋势,种种的可能性。


4.

因果。

对,要说的就是这个事。

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因果的记录薄。

包括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开心的事,烦恼的事,统统都是因果。


老猪当年为什么从喜欢看历史,转而喜欢看佛学?就在这个地方。

历史讲人、事规律,其实就是讲因果。但它只能从人寿命的一百年间去观察去总结。它有局限性。

比如同样铁血强悍,为什么朱元璋只传了一世帝位?而朱棣就能传十几世呢?是朱棣比老爹朱元璋有更杰出的措施?不是。

比如同样天资神武,为什么朱元璋能打下天下?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皇帝、宰相大将之流,就要失败呢?是朱元璋有什么更杰出的地方?也不是。

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细微因果。是历史无法总结的。因为从一世,从人身的一百年,是观察不清楚的。

要真看清楚,要从三世来看:前世、现在世、未来世。


所以,资深历史学家往往感叹:历史不能借鉴。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从历史中总结出的规律、经验,可以指导这一世我们如何更聪明地处理人事。但因缘是三世融合而成,你这一世的聪明能干只是一个有利条件,并不能导致绝对的成功。

只可惜史学家们普遍没有禅定的功夫,无法摆脱肉身束缚。因此视三世为虚无缥缈之说。

更可惜,因果这个根本规律,非要从三世来说才圆满。只说这一世,不完整,有缺陷,人们不会信,就沦为道德说教。

以前的中国,叫华夏,乃是文化昌盛的意思。根就在三教圆融,意识理论通透。恶,虽然杜绝不完,但人们普遍相信因果。


5.

不发散了。文接前言,总结两个小现象,说给现实中的我们吧:

第一个,我们人人都想出人头地,都想当英雄。但你仔细看看,英雄辈出的年代,往往意味着不稳定。我们熟悉的秦朝、西汉、隋朝、唐朝、北宋、明朝、清朝,秦始皇、刘邦、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朱元璋、皇太极是最英明神武的吧?他们死后,立刻陷入大争斗,大内讧,内部死的极其惨烈。

反而后世的君主,那些不太能干,看着窝囊没出息的,一个个搞出太平盛世,反而让人能上平安、正常的日子。

所以,不要想生在英雄年代,不要想当英雄。你并不知道那里面的苦海与地狱。那意味着最高强度的斗争与杀戮。

你眼前的平庸与平凡,很可能恰恰是最大的福报。


第二个,敬畏因果。朱元璋很伟大,很聪明,很能干。我们一直把他当英雄,当家族领袖的楷模。但明初的大混乱,与他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他的铁血,他的杀戮,他的机警多疑,他的不吃亏。在他最英明神武、不容置疑的时候,其实都种下了一个个因,为后代的惨报结下了果。

我们要警惕亲密关系中的那些强者,警惕自己成为这种强者:杀戮、极聪明、绝不吃亏、处处得利,绝非是好事。(这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与愿景恰恰相反,因此要做到更难)

戒杀,戒杀业,戒杀气,戒怒,戒刚强对人。以一颗平常心,平淡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人世种种遭遇(其实就是自己的因果)。

戒不吃亏,戒处处得利,戒太聪明。我们终要明白:吃亏比占便宜好,让人得利比让自己得利好。


哎,观察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其实汇总起来,只是:布施、持戒。这两个词而已。

说到这里,说到底,其实还是回归到那十二个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只是我们不信啊。

非要经历无数的血淋淋,撞尽了南墙,才幡然回首,才有可能相信。

包括如笔者,写了这么多,真深信因果了吗?不是。

可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因果的记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