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写,即所得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KING说写作是一件很大输入才能有很少输出的事情,我开始并不认同这句话,自己着手写才发现,写作确实是件起步艰难的事情。写作难点,不仅在于输入与输出的不匹配,还需要考虑面向谁来输出,以及怎么输出的问题。

        写作需要解决输出问题。健谈不代表就能写作,人与人之间当面的交流,传达意思和情感有很多种形式,通过表情、手势、语气停顿,我们的意思和情感往往就能传达出去了。但是写作不一样,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只有文字(或者说文本,因为写作可以配图片),因此,能否把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语言、非文字的表现形式在文字上体现出来,同时又要得体、精准,这是考验文字功夫的事情。对我而言,这种挑战更加明显,我文学作品看的不多,积累不够,看的多是一些史哲或者社科、经济方面的内容书,也习惯从这些学科的逻辑视角来看问题。

        我一个朋友,自己运营了一个公众号,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我看了他的文章后,调侃道说他的文章是“鸡肋”文章,他问我什么意思,我说他的文章大众不想看,看起来太累,很多概念,绕来绕去,别人一下子看不明白,自然也不愿意看,但是专业的人不愿意看,因为“看不上”,他讲的东西又比较常识,他的文章“营养不够”,这就很尴尬了,卡在两类读者中间,瓶颈很明显。但是,我自己写的时候,也面临“鸡肋”的尴尬,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生产者,作品定位为产品,那么,要为谁生产,要生产什么,这是生产者要考虑的基本问题,这个定位做不好,产品是做不成市场的——知识的市场。这些年,各类书都有涉猎,一个很深的感受是,真正的大家是能够把很复杂的问题写的很清楚的,大家写作如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虽然领域不同,但在“写清楚”这方面是一样的,能够把东西写清楚的人才是真正理解问题的人。写作是系统工程,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关系、问题的侧重点在哪里、从什么角度来回答、依据是什么、怎样回答,这些细碎但是重要的问题都是写作工程中需要解决的,以工程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想法只有最终交付给读者才能说这个工程取得了成果,写的东西才是工程的成果。

        定位解决了,战略就定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战术的问题,对于写作来说,什么是战术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写作的战术问题是怎样用技术的手段来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一个产品,我们讲平面设计、产品功能、产品迭代升级、产品销售、客户维护,而一篇文章,我们讲排版、选图、推送、接收读者反馈、调整风格、调整表达方式,战术问题,就是这种技术性的问题。据说以下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想起了敲门声。”

        这是一篇想象和逻辑都很值得赞扬的作品!但是,这篇小说其实是用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的,它是可以复制的。写作的技巧和手法需要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然后不断训练,最后才能恰到好处的使用它。

        但是,最后还是要以“但是”来结尾,写作是可以不用那么功利的,作为一种表达,写作可以只面向自己,因此也可以不需要太多技巧,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还能与自己清楚对话是件很幸运的事情。镌刻在德菲尔神庙的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宣言,如今似乎也成为了科学的宣言,今天火热的人工智能,就需要对神经网络和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写到安娜死亡时嚎啕大哭,安娜的死让他无比悲伤,一般人很难理解,作家对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难道不能裁决其生死?确实不能!文字材料一旦从我们的脑子里呈现出来就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作者有时候只是“助产士”,看似自由实际上身不由己,而作品的这种独立性正是其价值的所在!写作,因此是个创造生命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写,即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