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大唐的群星闪烁-中华文化-3 -20210424

进入大唐(618年—907年),这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可分为:

-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o贞观之治(627-649)-唐太宗

o武周690-705 -武则天

-盛唐,自玄宗开元初年(713)到代宗大历初(766)年,约五十年。

o开元盛世 (712—741)-唐玄宗

o安史之乱(755—763)-唐玄宗,唐肃宗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

- 晚唐时期,是指文宗大和以后的约八十年(828-907)时间

o 唐武宗(在位840年-846年)灭佛,又称“会昌法难”。

史学上盛唐指的是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大致开始于公元650年到755年结束。

和大唐(618年—907年)同期的欧洲,

- 欧洲历史进入了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写到这里, 不由得在心里叫一声,壮哉,大唐!

注1: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 中国历史上, 大一统的王朝就只有秦、汉、隋、唐、元、明、清。可见,统一在国人心中的份量!

(一)开放的精神世界

我不是历史专业从业者,读历史,纯粹是为建立“私人地库”,而顺便“瞧一眼”背景, 为的是更好理解。 但是, 慢慢的,也有点“上心”了。 因为,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东方人, 还是西方人, 其人性是相通的。 看看历史,看看别人, 其实, 也是帮助我们看懂今天, 也看懂自己。

说到大唐,就特别惊诧于其开放,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宗教”上 (打引号,是因为不是特别严谨的说法):

1. 本土的儒释道,都有其存在的空间。

- 具有“治世”功能的儒家精髓,在唐朝还继续发挥着其功能, 确立礼仪规范及其典章制度。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对“儒”的重视, 可见一班。

- 具有“出世”功能的佛教,在唐朝完成了“本土化”进程,其中就包括了唯识宗(由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创立)、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玄奘(602-664)从西天(包括来回路上时间,共17年, 629-626)回来, 还受到唐太宗接见。另外,

o 唐太宗还亲自撰写了【 大唐三藏圣教序】。没有皇家支持, 玄奘组织的佛教翻译, 也难以有巨大成就。 

o 唐玄宗亲自为【金刚经】作注。

- 李唐王朝一直以老子后人自居, 以证其“天命所归”。从另一角度, 也促使了道家的发展。 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这三家, 在大唐, 各得其所, 皇家也没有刻意地去抬高,如道家。 唐高祖李渊有一言:“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唐玄宗更是遍注三家,以显示其“尊儒, 崇道, 不抑佛,三教其一”的策略, 其本质,就是顺势而为,无为而治呀! (可没想到, 到了唐武宗,814 -846,时期, 居然“灭佛”了,所以是“气数”将近了。)

2. 除了本土教派外, 国外的宗教, 包括“流亡”的,在大唐也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 唐太宗为“流亡”的景教下发了诏书:“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是啊, 只要有需求, 就有存在的理由,关键是“密济群生”。不得不为李世民的胸襟感叹!

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玄宗, 这个宗教策略,几乎就是一脉相承。所有宗教,都被兼收并蓄。放眼望去, 中国历史上少有那种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 如:

-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十字军(The Crusaders),由天主教士兵组成的军队,十字军是为了对抗不断侵扰的穆斯林才组建并发动。

- (德国)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尽管如伏尔泰所说“既不罗马,也不神圣,更不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也是一场宗教战争:罗马天主教和马丁路德新教的战争。 战后, 信仰是按区域划分 (auf dessen Land du lebst, dessen Religion must du annehmen/你住哪块土地上,你必须接受该地主/领主的宗教。 ), 南方地区是罗马天主教, 北方则为新教。

晚唐唐武宗(814 -846)的“会昌法难”,从另一个角度看, 也再次说明, 唐朝是要走向没落了。关于进一步的研究,不是我想要做的,我就到此打住。 但就这个小题目“开放的宗教策略”, 唐朝这三位皇帝(唐高祖, 唐太宗, 唐玄宗)是可以被“授星”的。

(二)唐诗(文)

注: 这里所列的作品包括诗句, 是我梳理我的“私人地库”的部分结果。另外,可以参见余秋雨的推荐,大都合我的选择。

1. 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当中夹了一个武周时期(690-705):

o 陈子昂 (约658—约700) --【登幽州台歌】

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o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o 骆宾王(约626年—约687年)---【咏鹅】、【于易水送人】、【在狱咏蝉】

o 杨炯(650年-693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2. 盛唐时期(713-766)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当中有一个“安史之乱” (755—763)。盛唐著名诗人, 一个手都数不过来,而且, 他们都相互往来,惺惺相惜,结成庞大的“朋友圈“:

o 如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

· 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李白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o 李白(701-762)和孟浩然(689—740)

·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o 王维(701-761)和杜甫(712-770)还同朝为官。可惜,没有看到他们的之间的赠诗。相信他们一定是“互加了朋友圈“。

o 也没有看到李白(701-762)和王维(701-761)之间的联系记录,但是, 他们是同年出生的。

o 王维(701-761)和孟浩然689年—740年交谊甚笃。他们之间互相有赠诗。

· 王维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送孟六归襄阳】)

· 孟浩然

 【留别王维】

除了朋友圈外, 盛唐三大诗人 (李白, 杜甫,王维)都经历了“安史之乱” (755—763),都历经了坎坷:

- 你能想象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大赦后的心情写照,喜从天降, 一扫阴霾!现在, 每每吟诵此诗, 我的内心,都有些唏嘘,为诗人的命运。

- 难以相信, 内敛的杜甫也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而对于王维, 则是一切归于平淡,他关心的是内心的平静“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

这里, 只想对王维多说两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名门望族的后人。不幸父亲早逝(当时王维9岁)。得益于家庭教育, 有着神童之名的他,早早的就成进士。少年得志,然而一生却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结婚后, 琴瑟和鸣,但又难逃难产厄运,一尸两命,从此他终身不婚。五十又丧母。晚年在安史之乱(755—763)时期,(王维)“为贼所得。伪病,拘於普救寺,迫以伪署。。。。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於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已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全唐文】)。这就涉及到了王维不太光彩的,在安禄山的伪政府任“伪职”的事。

中国人,对名节看得很重,不事二主是基本底线。对于“任伪职之事”,王维开始是理所当然地拒绝的, 所以, 他努力过,称病,推脱。。。但他毕竟没有那么决绝,也没想要舍生取义,所以,他不是【正气歌】的文天祥(南宋,1236-1283)! 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 他还是接受了“伪职”!换句话,是他自己决定,选择接受,尽管他也知道“不好”,尽管他不是心甘情愿的,但他毕竟还是“上任”了 。 。。

- 究其原因,我个人以为:在此之前的坎坷职场,让他觉得,这个曾经的明主(唐玄宗,685—762,在位 712-756),此时已不明事理,容许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是玄宗执政时期任期最长的宰相, 约19年),只手遮天,蔽塞言路,还排斥贤良。王维的恩师张九龄以及王维自己, 也因此遭到了贬谪。其实, 在李林甫任宰相的这段时间里, 唐朝的政治已从较为清明开始日趋黑暗了,唐朝也开始由盛转衰,而唐玄宗是知道李林甫的为人的,并说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还要如此长时间, 长达19年!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也是“堕落”了,他想要“享福”了:“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 有这样的皇帝在上面, 底下官员自然是精神懈怠了(更极端的,甚至是“弃暗投明”了。 如何使团队成员同心同德,其实是领导最需要关心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忠诚”,“忠诚的对象”。。。。就不展开了),王维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在不用“办公”的日子里,在辋川别墅,他写诗, 礼佛, 作画, 山中漫游, 好不自在。在山水间,在大自然中, 他在职场的愤懑才得以平息, 他的内心才归于平和。从他接受“伪职”一事,就可以看到,他在职场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这个时期, 他的山水诗, 特别出名。我是太喜欢他的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中,有山水, 有禅意,普普通透的几个字, 却意味无穷,如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 【辋川集二十首,第十四首,辛夷坞】

有太多这样的诗,这里不罗利了。山水诗人, 王维是陶渊明(365—427)之后, 我的“私人地库”的常驻。

- 毕竟是读书人, 尽管他潜心研究佛学,但是孔孟之道还是入骨的, 所以,他会自责:“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758年,大唐王朝真的打回来了。一时之间,气氛特别紧张。大批被俘虏的“伪职”官员,都被清算。王维也在清算之列。救他的,也有他自己的功劳--- 一首很长名字的诗,简称【凝碧池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所以,他被理解为“身在曹营心在汉”。当然, 外加他弟弟王缙的出手, 才会有后来的王右丞。作为一个将近一千五年后的“后人”,在了解了王维的这段经历后, 不禁问自己: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何去何从。也更能理解诗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中, 所包含的无奈,郁闷,自责。。。,他也不能接受自己呀,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 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对大丈夫来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 时也,命也。王维(701-761)的一生,真不能算是平顺的。幸运的是, 后人并没有因为王维“任伪职”一事,而废其诗文和画作 (通常, “书如其人”,是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颜真卿,就是典型正面代表。而北宋蔡京,则是负面代表, 因而就有了“因人废字/文”)。因此, 我们也才有机会,可以进入王维的山水世界。三百年后的苏轼(1037-1101), 也很欣赏王维。他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一阙词【青玉案 送伯固归吴中】- 1092中, 也有这么几句: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很高兴, 我的“私人地库”的常驻客, 陶渊明(365—427), 王维(701-761), 苏轼(1037-1101),他们三个生命中都有一抹共同的底色,而这也是刻入我心底的,那就是,无论外界如何, 努力活出我自己!

3. 中唐时期(766-835)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

o 李贺 (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 (记得毛泽东主席也有一首诗,套用了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o 韩愈 (768年-824)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 【师说】

·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o 白居易(772年-846)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问刘十九】

· 【琵琶行】

· 【长恨歌】

注2:记得有个皇帝在白居易去世后, 写诗悼念, 还写得特别用心。查了百度, 知道是唐宣宗李忱: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注3:顺便再说一句,关于检索/recherchieren。在大学呆了十年, 学会的一个技能就是在图书馆检索/recherchieren。导师也是一直把这个字眼放在嘴上,还有一个就是“格物致知”!感谢母校, 让我学会严谨, 教我学会使用自己的头脑,不盲从,不轻信。三十年后 ,技术更新,迭代,我们可以在家里上网,完成检索/recherchieren。 效率大大提高了,感恩!

o 刘禹锡(772~842),和白居易同年出生, 他们也是有不少交集的。

· 【秋词】

· 【乌衣巷】

· 【陋室铭 】

4.  晚唐时期(828-907)

o 李商隐 (约813年~约858年)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夜雨寄北】

· 【乐游原】

o 杜牧 (803年—852年)

· 【山行】

· 【泊秦淮】

· 【秋夕】

唐代除了诗以外, 妙文也不少。 除了参考余秋雨推荐的的篇目外,也会参考【古文观止】、【念楼学短】。

在诗文领域, 不说也都知道,大唐是群星璀璨。

(三) 书画

1. 唐代书法

1.1. 大唐, 是楷书发展的高峰。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唐朝就有三位。

o 欧阳询 (557~641):书法集大成者,“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虞世南语)。所以, 字写不好, 别再怪笔不好,纸不好了。【九成宫醴泉铭】

o 虞世南 558~638,师从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 是继承王羲之一脉笔墨的。 可以说, 他还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其实, 李世民非常看重虞世南: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

注4: 关于王羲之一派的笔墨传承, 可以参见“读书随笔- 乱世中的中华文化-2- 20210319”

o 褚遂良(596~658), 工于书法, 但是, 他更是一个忠直不二的政治家,是唐太宗的托孤辅臣。因反对武则天为后, 而一再遭贬,受到迫害。

o 颜真卿 (709-784):知道颜真卿, 是小时候家里的一个白瓷罐上的话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劝学诗】

父亲告诉我,这是唐朝颜真卿的诗。 努力读书, 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于我是从小就深入骨髓的。 于是, 为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安静),我总是很早起床,读书 。 再接下来知道颜真卿, 是在中学,我的一个同学写的一手好字,老师说,这是“颜体”。好生羡慕, 我也想有一手漂亮的“颜体”字, 无奈,学业紧张(面临高考),直至后来职场。。。 穿着“红舞鞋”, 一直旋转至今。现在退休了, 考虑从新拿起毛笔。在格物致知后, 发现, 只从书法这个角度认识颜真卿, 是低估了, 大大低估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危难时刻,颜真卿,及其家人, 义无反顾,杀身成仁,视死如归!所以, 在【新唐书】里, 有这么一说:“ 呜呼,虽千五百岁, 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这种气节,也影响了后人对他书法的偏爱: “书如其人“,也反映出后人对他人格的敬仰。 在了解了颜真卿,及其家人的悲壮故事后, 又要问自己: 如果换做是我, 我会何去何从。读书, 读历史,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当今世界,读懂自己! 人性, 是不变的。

说到颜真卿, 不得不说那个“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文字,而法度却又是自然流露,达到人书合一。 所以, 任何好的艺术作品, 一定是情绪和(呈现)技巧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的是情绪的宣泄, 而技巧是其内在的支撑。感动我们的, 是由技巧支持的情绪表达,没有这个技巧, 所宣泄的情感, 未必能直指人心(背景故事也是不可缺少的)!

 注5: 喜欢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西安碑林是要列入愿望清单的。 游学西安,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o 柳公权(778年-865年),侍奉过七朝皇帝。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又称 “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一句“用笔在心, 心正则笔正”,也反映了心、人、笔、书的关系 (笔正则字正,书法如心法)。 从观者的角度,欧阳修的“ 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更是反映了国人的审美,即书如其人, 是有价值取向的。

1.2. 唐代书法的另一高峰即为狂草。

o  张旭 (约685年—约759年),师从虞世南的“徒孙” 陆彦远 (陆柬之的儿子)。有扎实的楷书基础。 张旭草书是唐代三绝之一,其余两个是李白诗歌、裴旻剑舞。

o 怀素 (737~799):求教于张旭的学生邬彤,颜真卿。 李白称赞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关于草书,有一点想要强调的是,狂而有章程,在挥洒内心激情时,内化于心的法度,支撑着呈现出来的书法(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否则, 就是绘画,抽象画。关于草书, 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 写得特别确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看草书,就是看起气势,酣畅淋漓。

2.  唐代绘画 (我只列出我感兴趣的)

o 阎立本(601—673):他用画笔,记录了初唐的政治事件, 如文成公主出嫁,【 步辇图】。

o 吴道子(约680—759),一讲到吴道子, 就想到了“吴带当风”(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除了人物画包括佛画、神仙画外, 吴道子的风景画也是一绝, 源于现实, 但又高度概括, 画出了精气神,如【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

o 王维 (701-761):在终南山的半士半隐的生活, 让王维的画艺提升了不少。 他首创了泼墨山水, 只用水墨渲染画面,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这样的水墨山水画,淡雅抒情, 富有诗意,难怪苏轼会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画里, 可以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向往,但却无法实现的超然、闲适的情怀。这种用自然境界投射自身内在感觉的画,也深深影响了后市的“文人画”。也难怪,中国山水画不写实,“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我个人以为, 王维是对宗炳的山水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可参见“读书随笔- 澄怀观道- 20210318”)

o 韩滉(723年-787),是政治家, 但也画得一手好画, 如【五牛图】,非常写实。

o 唐代壁画,如莫高窟的壁画也高度发展。这里是无数无名画工、画师的功劳,他们也是大唐的星星。

o 张彦远(815年~907年),其【历代名画记】, 覆盖了自轩辕黄帝至唐朝的中国绘画,及其理论。 尤其对书画起源之推理, 说得到位:“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想想, 都要为老祖宗骄傲, 咱们家里的东西, 动辄都是上千年的!就书画,尤其是书法,而论,大唐的星空也是群星璀璨的。

大唐的星空, 繁星点点, 无以穷经。我感兴趣的还有两颗:

o 陆羽 (约733—约804),一个弃婴,最终成就了茶圣,他的【 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o 孙思邈 (541—约682),一个悬壶济世的郎中,【大医精诚】就是来自孙思邈。

根据我个人的喜好, 从这几个方面罗列了星星数颗, 挂一漏万。没有别的目的, 纯粹是为了整理“私人地库”,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但就这个方面, 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壮哉,大唐! Starry Starry Night。。。 歌声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笔-大唐的群星闪烁-中华文化-3 -202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