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之路

          看书这个事儿,得从小时候说起。

        爹妈对我放养(这属于放纵型溺爱),他们不关心我学习,可在有件事情上却出奇的坚持:不许看电视。80年代座机不是家家都有,要找小朋友玩得走到他家,去看在不在,然后才有的玩儿。没玩伴、没电视、没游戏机,家里只剩下书。书不多,不到五本儿童读物,现在还能记得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我把这两本书翻来覆去翻到快背的。一次有个亲戚带我去书店买礼物,我厚着脸皮的要了一套《故事海》,一套6本还是7本。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登上了人生巅峰,抱着书屁颠屁颠的回家了。小学高年级时,老爸去北京出差给我买了几本科幻小说,从此世界观被打开。他的评书——《薛仁贵征东》也被我看了,还心心念念的《薛丁山征西》讲了啥。除了自家的书外,就得去路边书摊租借,或者借同学的了。那时候真不是一个“穷”字儿能形容,是”资源的严重匮乏“。

        初中,有自己的零花钱,家里经济好了一些,能买书、订杂志了。单位楼里有个叔叔是倒二手书的,就死不要脸的去借书,这样七七八八看了各种各样的书。就这样苦哈哈的度过了“求书看”的时代,积累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知识。后来回想,自己在信息接收方面的开放程度,应该跟看的书多而杂有很大的关系。

        工作后,买书不是问题了,反而懒得没有了阅读习惯。直到今年换工作,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事物,惊觉自己在知识层面、新行业信息、新技术上面落后太多,开始逼自己啃书。

        新养成一个习惯并不容易,前两年尝试了好些办法,都没有把每天看书坚持下来。今年有了“内需”,又将微信读书的“情感朗读”功能用了起来,即可在腾不出手的时候实现“阅读”。比如,在地铁里被挤成S型、在家洗头洗澡、中午一个人出去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听书。一天最少能听一小时,这个时间坚持下来,已经“听”完了8、9本书。量虽然不大,可总算是把阅读习惯重新培养了起来。

        人总是想要的更多,不满足于现状的。原本会看看现代英文小说,想着传记和管理类书籍大多是讲故事,应该也可以直接阅读原文,手欠的我选了本英文版《原则》。事后发现真是图样图森破,明明单词都认识,可看完就完,没有留下太多感受。工作上认识的一个学霸实习生点醒了我,“阅读是为了获取内容,而不是背单词。”《原则》这本书的阅读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书中的金融术语、长句表述太多了,凑一块儿就变成了“魔法咒语”,不能直接在脑海中形成内容,所以啃完14%也没什么明显收获。想着妹纸的话,果断放弃英文版。如果是为了练习英语,就看小说吧。

      读书跟吃饭很是相似,一个是给身体,一个是给精神。即使书中的文字会被遗忘,可内容却被吸收进了大脑;读书不能胡吃海喝,得按需“摄入”;坚持下去,慢慢的“摄入”,这些文字逐渐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就成长了。

        最后,阅读能让一个人充实,能抚平悲伤,能带来能量,ta的力量是那么强,强到能实现“大脑”的重组。你看过的每一本书,都会陪伴着你,不再孤单,无需害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