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一本发自受害者肺腑的呼喊的纪实文学作品

文/女流氓

书虫块垒

      以好奇、猜测的心态打开这本书,读完以后心里五味杂陈,有沉重,困惑,悲伤,开朗……虽然自己是理科生,但也始料未及。对于核能,核爆,核武器这些字眼只是一知半解,是一块未知的领域。切尔诺贝利事件,在西方无人不晓,我想大概是因为它带来的无边的黑暗,无国界的污染和无法扫除的心理阴影,人们总是对惨痛的教训记得格外深刻。

      切尔诺贝利,这个位于白俄罗斯边境,隶属乌克兰的城市,它的名字意义深刻。――意为“切尔诺伯格”,在斯拉夫神话中代表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也许神话应验了现实,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宣告了一场不知名战争的开始。它毫无征兆,却又潜移默化地摧毁着生活在这片大地母亲的子民们。死亡和恐惧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潜入切尔诺贝利,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

    “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着后永远醒不过来;带花给护士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一个接一个死掉,但是没有人来问我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但是我告诉你的故事是关于爱情,关于我的爱。”一位已故消防员的遗孀如此沉重地说到。

      灾难无处不在:人民耕种的土地,居住的房屋,饮用的酒水,食用的沙拉面包,身穿的衣物,小孩子玩乐的沙坑,孕妇生活的每个空间……辐射尘就像香烟燃出的缕缕青丝放纵地钻入所有人的每一个毛孔里,慢性凌迟着那些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他们相信这片土地,相信上帝,相信苏联名族应对战争的勇气,更相信领导着他们的党。即使外面巨变的境况也不能使他们将矛头指向隐藏的事实。

      这场像战争一样的灾难比战争更加可怖。因为战争可以理解,而辐射却无法理解。普通百姓听到辐射还不如听到癌症害怕。辐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跟他们说,也没有人敢解释,而且最致命的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规劝了也没有人去相信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比起无知的慢慢死于灾难的人,那些知晓灾难后果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死亡降临的人才是更深层的受害者。

      在切尔诺贝利,人无可避免地会失去生命或带着一副不完整的躯体苟延残喘。因为核电站是人类发明建造的。不幸的是,大自然的其他生物也为人类的过错一同殉葬。“明白事理的是人类,动物只想生存,鸟也一样。”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动物只能被猎杀。子弹穿过膛肚,哀嚎随之而来,莫名地死去。动物是无辜的陪葬者。

      几乎所有的天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映射出各种人性:不求回报的善良,不畏艰险的付出;不计后果的伪善,泯灭人性的谎言。两面镜子照射出每个人的样子,可喜可悲。

      死亡是什么?恐惧是什么?前者是死者的事实,后者是活人的感受。恐惧对活着的人远比死亡更加具体和有影响力。就像目前用石棺封住的四号反应炉,没有人能确保石棺不会崩塌。但是每个人都害怕,如果崩塌,后果会比1986年更严重。

    “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事实呢?这只会掩盖我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我会试着找出这些感受,收集这些感受,并将其仔细保护起来。”作者如是说。

      事实会忘记,而感受却难以忘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一本发自受害者肺腑的呼喊的纪实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