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孔子的一生,用孔子话来说就是: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孔子15岁开始认真学习,30岁而立起来,四十对自己志向不疑惑,50岁知道该听从天命,60岁可以听从不同的反对他的声音,70岁可以随心所欲,不受规矩。
所以呢,孔子的故事也可以从这5个阶段来说,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第一阶段。
十有五而至于学前的生活
孔子的祖先原先是宋国的贵族,但后来为了避难逃到鲁国 ,从那时候起,孔子的家族算是没落了。
孔子的父亲叫纥叔梁,在鲁国做一个武官,力大无穷。在他中老年的时候,他把匣门一举,让先入城的军队出来,而且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那儿举城门,而真就举起来了,可见他力大无穷。
可惜纥叔梁他有一个遗憾,就是他没有儿子。 一开始他。的正妻给他生了9个女儿,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娶了一个妾,妾是给他生了个儿子,只不过他那个儿子瘸腿。于是在他晚年他又娶了个少女,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 孔子母亲生下了孔子这个男孩,虽然相貌有点奇怪,但是总算身体健康。 可惜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他离开了纥叔梁家,准备自己养活儿子。孔子的母亲跟孟子的母亲很像,他们都很注重儿子的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而15岁时他的老师我们却不太清楚,应该是自学的,毕竟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15岁的时候立下了志于学的志向。
三十而立
因为他的学习,他年纪轻轻就是在鲁国出了名,20岁得了个儿子,鲁国国君鲁昭公向他贺喜,特地还送了一条大鲤鱼。可以看见他才华是非常厉害的。但此时他是20岁还没有到,三十而立。到30岁的时候,齐国国君来见鲁君,见面的礼仪都是孔子策划的。而且孔子还亲自参加。在礼仪之上,齐国国君问了孔子治国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让齐国国君非常满意,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就是他三十而立,而且也差不多从他30岁左右他开始招学生了,成为夫子。
四十而不惑
孔子一共有两个志向,一个是被一位国家所重用,恢复周礼,恢复太平兴盛。还有一个就是办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习知识。(当时只有士以上是学习的,而孔子也算是士)只要能交得起,10条肉干的人就可以来到孔子门下学习。虽然只有十条肉干的人可以学习,最穷的人不行 ,但孔子也算是把学习平民化了。 鲁国三大贵族之一的孟氏家族,也临终遗嘱,让两个儿子去拜孔子为师。
而孔子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因为这样他可以到京城洛阳去拜见老子。
于是他去了洛阳,但是他们的观点不一致。老子认为就像河水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衰败之后又有兴盛,不可以是改变。 而孔子认为,应当积极济世。不过临走时老子给孔子了一些忠告,
知道进,还要学会退。
知道勇,还要学会怯。
知道执行,还要学会迂回。
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50岁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国君的赏识,完成自己的志向。于是这一段时间孔子好若丧家之犬,在各个国家中奔走,却没有得到一位国君的赏识。
七十而从心所欲
后来他的晚年时期,他都有点像老子,晚年回来,他整理了古籍。
这就是孔子一生,漂泊不定,没有人赏识。 但也一直为了志向而奔走,虽然他生时没有做出什么很大的影响,但却影响着千年的后代。这就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