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新课堂

2016年9月13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中学生教育的3.0版本。此次核心素养标准的发布,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华丽转身,第一次把人的价值放到了最核心的位置,以帮助学生能够面向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为对接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全国逐步推行新高考制度,这种全新的选拔人才规则,要求教育者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总有人会问我,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教会孩子什么。《苏菲的世界》里有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从“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悬念引导着十四岁的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黑格尔与祁克果,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从萨特到纳斯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想象宇宙,赞叹生命,关怀意义。我们深信,这样的课程学习价值无量。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帆影点点,从自然到人本,从神秘到人文,浪漫、理性、经验,其中不乏人类探索世界和人生的真知灼见,智者的论语妙音,它们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其它形式。让我们像艾伯特那样,播种思想,让学生在思想的熏陶中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不安于现状,不轻易下结论,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这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它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国家观念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培育具有国家观念的中国公民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当仁不让的价值担当。

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的高度,把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筑魂工程、追梦工程、把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好、实施好,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引导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宏大无比,如何在课堂中润物细无声,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下足功夫,吸引学生,即可内化于心,又可外化于行。

导学案是教师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教师在课前导学案中可以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课前自主研修、了解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从而产生心灵共鸣,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

如教学《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时,我就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收集我国近几年来交通拥堵状况的相关数据,以及“共享单车”在投放使用时遇到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以上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日益现代化,但也出现了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公民,依据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共享单车在投放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无桩停车、损害严重,还有的被贴上假二维码……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履行哪些义务维护这一新生事物?”

课前导学案促使学生在课前自主研修时,能依据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解决我国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导学案中,教师设置的具体情境和探究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明确了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无形中增强了国家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呈现高大上的政治课堂。思想政治学科既具有德育学科的特有性质,又具有巨大的社会和人文价值。政治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灵活地贯穿到课堂教学,以提升公民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如2017年两会结東之后,我会在课堂上播放了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应片段,让学生体会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解读,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无形中实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

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应该是打造专业化的政治课堂。思想政治是一门具有思辨性的学科,引入思辨性案例、设置思辨性情境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特征,也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两难情境,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激起学生的观点交锋,在唇枪舌剑的争鸣过程中深化政治认同。

如教学《经济生活》“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时,设置“触摸全球化”“解构全球化”“反思全球化”“笑迎全球化”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解读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在对“经济全球化”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自然引入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为加深学生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有作为的认识,有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李克强总理的微信好友,看到李总理发了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朋友圈,请你以“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可以_______”为主题发表评论并@李总理。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一情境畅所欲言,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不仅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行为表示认可,而且为我国如何抓住机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建言献策,增强了身为国家一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应该是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育即生活”“课堂即社会”。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最新的相关信息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魅力。

如教学《文化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就会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的视频。晚会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演奏中拉开帷幕,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展现出采茶女们源于生活又充满诗意的劳作之美;《美丽的爱情传说》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等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等等。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一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国情怀,在活动体验中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应该是构建民主化的政治课堂。在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可以坦诚交流、相互启发,学生会主动倾听和思考而不会一味地反抗和叛逆,有利于教师迅速发现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会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问题本身,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有利于正确观念的树立和核心立场的认同。

如在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讲到“如何向政府求助”,笔者现场让学生拨通政府热线。这条热线电话一头连着市政府,一头连着课堂现场。通话时间虽不长,值班人员却非常热情地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烘托了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小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市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强了对政府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认知教育要基于客观,既要看到我国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道路等的科学性、优越性,也要指出我们现实政治生活还有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方;政治认同教育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学生可感知或有所感知但尚未感悟的生活;国家观念教育要基于事实、贴近社会,要事理结合,有图有真相、有理有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地位逐渐提升,为我们的国家观念和政治认同提供了可视、可感、可思、可悟的真实素材,我们应构建实践型思想政治课程,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生活中学习,指引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从而培养国家观念,增强政治认同。

如教学《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生活与哲学》“寻求人生的真谛”时,我就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基地资源,组织学生寻访丹东地区的爱国人物及其相关事迹。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帮助学生做好小组分工。第一小组走访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入侵中国的登陆点花园口;第二小组走访了甲午海战中日激战地大鹿岛海面;第三小组来到抗联战士活跃的战斗地—凤凰山区;第四小组走访了抗美援朝时的鸭绿江断桥。通过实地走访,学生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教材上的知识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继而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最终达到国家观念的教育目的。

学生国家观念和政治认同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眼光放在课堂和学校之外,引领学生到更广阔的社会中体验与感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核心素养下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