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一部心理学读物,作者介绍了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本书以一位青年的疑惑开启,一位年迈的哲人解答青年的疑问,其中就引用了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师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并在个体心理学上有自己独创的理论。他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应该善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这本书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心理学理论,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获得幸福。
一、原因论 VS 目标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更侧重论。原因论强调的是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认为我们的现在包括未来,都是由过去的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所决定的。
比如过去我们吃了很多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现在就会变得肥胖。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因论有一定道理。毕竟,我们过去的活动轨迹肯定会对现在的生活有一定影响。
但原因论有一个缺陷,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面临现况时,我们是可以重新做出选择的。之前吃了很多高热量食品,现在开始,可以戒掉它们,开始运动,慢慢地也会恢复好身材。基于当前的现状,我们可以重新树立目标,然后采取行动。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目的论。
我们当前采取的行为是根据自己当前的目的触发的,不是过去的行为导致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办法做出改变。而不是只会被动的接受过去的行为带来的结果。
二、社会关系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脱离了环境而存在。当我们处在一个环境中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和环境中的事、人打交道,形成不同的关系。
工作中,我们需要处理和同事的关系;生活中,我们需要处理和朋友、家人的关系。关系处理的好坏,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我们所处的社会比较崇尚“成功”,即拥有更高的声誉、拥有更多地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很多人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比别人更有钱了,就觉得自己很有优势。比不过,就会觉得很自卑。这种环境造就出来的人会携带更多竞争的意识。不断地和别人进行比较,我就要赢。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然竞争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竞争可以更能激发我们的动力和潜力,达成我们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事,在竞争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丢失掉自己内心原本最渴望、最纯真的东西。
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人:工作上从来不拒绝别人,别人有需求他都愿意帮助别人。让自己能时时刻刻满足别人的期待。但当自己有需要别人帮忙时,别人却不一定能帮得上。我们也称这种人为老好人。
他们不愿意拒绝别人,担心拒绝别人后会和别人的关系不好。想着只有帮别人的忙,才能维护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想让自己满足别人的期待。
但别人的期待其实是一种陷阱。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期待也不一样。满足别人的期待意味着事事要顺着别人的心意来,这样很可能会迷失自我。
因为人和人不同,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满足别人的期待很可能是为了内心自己的安全感,担心如果不这样做会被别人孤立。
但事实上,坚持自己的想法,别人才会看得见自己,更容易在别人眼中留下印象。一个老好人当久了,人们只会习惯他的付出,并不会因此而感谢他。
为了不再期待别人的满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课题分离”,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我帮了对方,对方应该感激我。
我如果要求对方做点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回报思想”。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为伴侣做了一些事,就堂而皇之要求对方来报答自己,而且往往还夹杂着道德绑架。
我对你都已经这么好了,你为什么不能对我好。对别人好是自己的选择,别人如何对自己是别人的选择,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也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四、真正的幸福
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我们自己理想所想,或者如我们某些亲近之人所期待般优秀,但是不够优秀的人的人生就少了一些意义了么?不可能的,他们有着其他的经历和其他的意义。
人生并没有结果,如果人生的意义要从登上山顶オ开始算起,那大多数登不上山顶的人的人生就都白过了。
可事实上并不是,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的片段组成的,这些片段和片段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等同的,就是我们选择体验哪一些罢了,但不管我们选择体验哪一些,每一个片段都是值得感受的一一登上山顶的感受是人生,爬山的过程也一样是人生,人生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游戏,没有跑道,也没有目的地。
重点就是多关注此时此刻的感受:此时此刻,你如何定义这些经历的意义,你自己想对这些经历产生怎样的感受,这就是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