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龙凤团茶[lóng fèng tuán chá]

“龙凤团茶”是北宋的贡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龙凤团茶逐渐被散茶代替。

中文名

龙凤团茶

类别

北宋贡茶

产地

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

用途

皇家专用贡茶

快速

导航

品质特点产地末路北苑龙凤团茶相关介绍制作诗词

基本介绍

真宗成平年间,丁谓至福建任转运使,精心监造御茶,进贡龙凤团茶。庆历中,蔡襄任转运使,专门监制了一种小龙团茶,比龙凤团茶更加精美。神宗时有一位叫贾青的官员担任福建转运使,又创制了密云龙,比小龙团还精细。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出银丝水芽,造价之高,可谓昂贵之极。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从宋太宗赵光义到风雅之至的徽宗赵佶,龙凤团茶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就像是官窑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的阳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

品质特点

宋徽宗赵佶在被俘之前对于当时的茶叶盛世是比较自负自得的。他在《大观茶论》里骄傲地说到:“采择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这当然不是虚夸,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精湛绝伦是能让我们现代人瞠目结舌的。不必说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有多繁琐,单单是团茶上的龙凤纹饰的工巧精细就让人叹为观止,古人形容是“龙腾凤翔,栩栩如生”!这极致的创造,先后四位福建转运使功不可没。丁谓监造龙凤团茶之时突出“早、快、新”的特点,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其后因书法而留名的蔡襄于龙凤团茶的制作上也是不遗余力,他创制了小龙团,其品精绝,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再后的贾青更是又创制密云龙茶,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这密云龙团的产量极少,只能在宗庙祭祀的时候用上一些,哪有多余的赐给近臣?但皇亲国戚们乞赐不断,皇帝为难的甚至要下令不许再造。而这样一说,密云龙团的名气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时的郑可简又改制小龙团,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这算是真正的炉火纯青了吧!蔡襄的诗是这样形容的:

糜玉寸阴间,抟成新范里。

归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这样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饼在手也就难怪王禹偁会奉若珍宝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恩宠啊。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呢!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两府各四人,共分一饼!就这样,他们还“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

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大宋前期的奢华精致的时代,那个用玉水注、黄金碾、细绢筛、兔毫盏来喝龙凤团茶的时代!

宋时制为圆饼形贡茶,上有龙凤纹。 宋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 庆历中, 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 仁宗 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辄赐,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亦省称“ 龙凤 ”。 宋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产地

宋代茶叶生产的中心,已由长江中下游的湖州、宜兴一带,向更南方的福建一带转移,皇室的贡焙基地(专门生产贡茶的地方)也移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市),此地生产的茶叶即称为“建茶”。因为建茶乃专供皇室享用的贡茶,因此其培植与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良,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团茶(饼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故也称“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精品迭出,达到了饼茶生产的高峰。

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之。宋太平兴国年间( 976 —— 983 ),贡品主要是龙凤团茶。咸平( 998 —— 1003 )初,丁谓造“大龙团”进贡皇室,其品质较龙凤团茶更为精良。庆历中( 1041 —— 1048 ),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 ”又胜一筹。自元丰至绍圣间( 1078 —— 1097 ),又相继有“密云龙”和“瑞云翔龙”问世,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即使朝廷官员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赐茶,便是十分恩宠了。一带名臣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亦仅得赐茶一饼,可见其难。赐茶的象征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和实际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礼遇的标志了。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贵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仪,在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即由此来。

末路

随着宋皇朝的衰败,龙凤团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

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遂成了历史的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它的欣赏者。昔日茶园一片凋零。又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前几年,据说有人翻经找典,企图重新生产这种历史名茶。能否如愿呢?不管怎样,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只有那些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土壤中的东西,才会有不朽的生命力!

北苑龙凤团茶

北苑龙凤团茶,是我国茶叶生产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星。它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四百多年间,它一直作为国内“贡茶”中的上品,专供皇家享用。当时,它高居全国首位,名声显赫。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陨落了,淹没了。现在,就是在它的产地建瓯县,绝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笔者查阅了《建瓯县志》、《福建通志》、《宋史》和《明史》等书中的有关记载,并将所做笔记整理出来,或许从中能够窥得一斑,与愿意知道北苑龙凤团茶的同志共同探讨。

相关介绍

据《福建通志》援引的有关古籍记载,它是一种饼状茶团,属片茶类,名叫龙凤团茶,也被称为“龙凤茶”、“龙团”、“北苑茶”、“北苑贡茶”等等。北苑是产地,在今建瓯县凤凰山,当时制茶团的焙房面北开户,名为“北苑”,又因所产茶叶供宫廷享用因称:“北苑龙焙”。《北苑别录》说:“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值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

龙凤团茶又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和小龙团、小凤团等四种。大团八饼重一斤,小团二十饼重一斤。大小团茶又按质量不同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名为龙茶、凤茶、京挺、的乳、石乳、头金、白乳、面、头骨、次骨。宫廷的官员也按等级享用。《谈苑》说,“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凤茶,舍人、近臣赐京挺、的乳,馆閤赐白乳”。小龙团茶中,最精绝的称为“密云龙”,用黄袋子包装,专供皇帝享用。

共2张

北苑贡茶龙团凤饼

上述为宋代北苑龙凤团茶兴盛时期的情景。它也是逐步发展形成的。《画墁录》说:“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福建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迨至本朝,建溪独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鉴别亦过古先。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天圣中,又为小团,其品迥加于大团。熙宁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矣”。在这里,我们可以略见龙凤团茶的发展脉络。

北苑龙凤团茶在北宋太宗赵光义和徽宗赵佶统治时期,生产十分发达,新品种新名称不断出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详列了当时新品种的制作年代:“大观二年造试新銙,政和二年造白茶,政和三年造龙团胜雪,宣和二年造御苑玉芽,大观二年造万寿龙芽,大观二年造上林第一,宣和二年造乙夜清供,宣和二年造承平雅玩,宣和二年造龙凤英华,宣和二年造玉除清赏,宣和二年造启沃承恩,宣和二年造雪英,宣和三年造云叶,宣和三年造蜀葵,宣和三年造金钱,宣和三年造玉华,宣和三年造寸金,宣和三年造无比寿芽,大观四年造万春银叶,宣和二年造玉叶长春,宣和四年造宜年宝玉,宣和二年造玉清庆云,宣和二年造无疆寿龙,宣和二年造瑞云翔龙,绍圣二年造长寿玉圭,政和二年造兴国岩銙,看口焙銙,上品拣芽,绍圣二年造新收拣芽,太平嘉瑞、政和二年造龙苑报春,宣和四年造南山应瑞,宣和四年造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以上号细色拣芽。小龙、小凤、大龙、大凤,以上号粗色。又有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贡篚推先、价倍南金、旸谷先春、寿岩都胜、延平石乳、清白可鉴、风韵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越五岁省去”。

共14张

宣和北苑贡茶录三十八图

北苑龙凤团茶每年上贡有十纲:第一纲叫试新,第二纲叫贡新,第三纲有十六色,龙团胜雪、万寿龙芽、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龙凤英华、玉除清赏、承平雅玩、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寸金、白茶,第四纲十二色:无比寿芽、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瑞雪翔龙、长寿玉圭、香口焙、兴国岩、上品拣芽,新收拣芽,第五纲有十二色: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瑞雪翔龙、旸谷先春、太平嘉瑞、长寿玉圭,以下五纲从小团到大团而止。(共十纲)

以上是《西溪丛语》关于北苑龙凤团茶年贡情况的记载。有的古籍有不同的记载。如:《清波杂志》说:“淳熙间,亲党许仲启官麻沙,得《北苑修贡录》序以刊行,其间载岁贡有十二纲,凡三等四十一名”。又《宣和北苑贡茶录》说,“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中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玉芽以下,先后以次发。逮贡足,时夏过半矣”。笔者认为,这些记述都是可信的,只是因各朝或各年贡茶偶有纲数不同、名目不同,数量不同所致。

制作

北苑龙凤团茶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东溪试茶录》有较许细的记载。现整理如下:

总的要求: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

采茶:必须在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采摘,认为“日出露晞,则芽之膏腴立耗于内,及受水而不鲜明”。采摘的时候,必须用指甲迅速夹断,不能用手指扯断,认为“以指则多温易损”。选择茶芽必须肥乳,不要瘦短的,认为“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散,去盏而易散”。采摘时,茶梗必须留有一半长,不能太短,认为“梗半则浸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认为“梗谓芽之身,茶之色味俱在梗中”。

拣芽:每一个茶芽要先去掉外两小叶,叫做去乌蒂;接着又要去掉两片嫩叶,叫做取白合,认为“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不去白合则味苦涩”。

濯芽:茶芽

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 四方惟数量,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

散寻萦树偏,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上焙,篮笼雨中泯。

长疾勾萌圻,开霁分雨匀。 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 作贡胜诸作,先尝只一人。

函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啜将灵药助,用与上尊亲。

投进英华尽,初烹气味真。 细香胜却麝,浅色过于筠。 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诗词

恩赐龙凤茶

王禹偁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宫 词

宋徽宗 赵佶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谢王烟之惠茶

黄庭坚

平生心尝建溪春,一丘风味极可人。

香色解尽宝带胯,黑面碾出明窗尘。

家园鹰爪政呕冷,官焙龙文常食陈。

于公岁取壑源足,勿遣沙溪来乱真。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撷未盈掬,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谁制,方中圭兮园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濡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吾可清,千日之醉吾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京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嬴得珠玑满斗归。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 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服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北苑十咏(试茶)

蔡 襄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乍成花,云闲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建 茶

沈 括

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

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