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出来”的一些胡思乱想

前两天把《坛经》翻了一遍,没看懂是肯定的,觉得应该再多读几遍,又有点阻抗,因为实在费脑子,转不过来。这种感觉和看李老师上课时的视频有相似之处,我想李老师讲课也是带着些禅意的,很多时候不是在教知识层面的东西,而是要让我们的意识从旧的思维模式里“跳出来”。

佛教里讲“烦恼即菩提”,如果你只看到“烦恼就是烦恼”,那它就是个问题;但如果你能跳出来,看到烦恼的另一面是觉悟的机会,那它就不再是问题了。跳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好和坏的对立,跳出来之后会发现事情的好坏是一体两面。我想那些“觉者”、“开悟的人”从本质上讲就是能跳出来的人。只不过作为普通人,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不需要特别高的维度,不需要跳得那么远。

是什么让我们跳不出来呢?佛教里面讲是“五蕴”,是“业力”,是习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呢?我想可能就是“心理舒适区”。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里讲“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这个概念我很早就知道,但让我觉得意外的是,他说:心理舒适区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它是我们习惯了的某种环境或者某种应对问题的方式,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仍然不愿意离开或者改变。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控制感,控制感带来安全感。而如果离开心理舒适区,就意味着要重新面对问题,重新寻找应对的办法,这会让我们有失控感、有不安全感。

井底之蛙要跳出来首先要知道自己在井里,同样的,要走出“心理舒适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舒适区”里。意识到了才能想办法离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跳出来”的一些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