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哲学需要提出观点,说明人物,进行思想内容对比,我力争通过介绍,给予你一个清晰有逻辑的认知。
斯多葛哲学是西方哲学特殊的一个体系,影响了希腊文化近五百年。它是希腊化时期主流的哲学体系之一。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它产生的背景。
主体背景是希腊城邦衰落,帝国兴起。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扩散和渗透,希腊的戏剧、体育运动、艺术和哲学思想纷纷传播到东方,开花结果。然而,在很多学者看来,盛极而衰,无论是希腊民主政体,还是哲学思想,走入衰落阶段。
民主政治衰落有两点可以说明:
一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城邦判处死刑,这标志着希腊民主ZZ衰落,因为民主ZZ,已经不再有当初的神圣。
二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希腊的各个城邦已经开始放弃分离主义和自由主义,推行一种帝国主义的原则。城邦纷争不断,内部互相征战,结果就是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坐收渔利,其推行的统一运动,把各城邦统一为马其顿王国。在这种情况下,希腊的城邦制逐渐衰落,并走向瓦解。
哲学思想衰落有两点可以说明:
希腊哲学的诞生,就是源于希腊城邦制的繁荣。城邦制的建立,让每个人都要去思考普遍的规则和制度问题,因为城邦是每个公民的城邦,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去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中,所以大家都纷纷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持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这就造就了民主体制和民主意识,也让各种思想繁盛。
如果你思考的是本源的问题,世界的客观真理是什么。这说明希腊人心目中有着恢宏的理想,可以这样说,蝇营狗苟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权势、财富等等。
从城邦制的衰落,到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再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展,一方面,从表面上看希腊文化是向东方传播的,但另一方面希腊人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因为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需要强调的是,这这里说的东方文化并不包括中国文化,而指的是亚历山大征服的东方地区的文化,包括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和埃及文化。因为亚历山大的铁骑,还没有走到中国这么远。
这个阶段,人们思考的问题焦点又是什么呢?
一是个体自我膨胀的意识。那个时期,文化中更多的是含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比如专制主义和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希腊人开始有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因为之前希腊奉行的是一种自然主义,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享乐、纵欲的生活态度。
二是忽略国家政治的意识。随着这些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反向流入希腊,希腊人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城邦制度的瓦解,每个公民已经不需要再去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去了,因为之前的城邦制,每个人都会把国家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但城邦制瓦解了,国家已经跟自己没关系了。如果国家和个体没有关系,那么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于是,希腊人的思考焦点不再是国家的问题,也不再关心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的问题了,在这个历史时期,哲学家最关注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百无聊赖的世界里面,人如何才能过得幸福?人如何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活得快乐?幸福,成为是哲学家关心的首要问题,自此希腊哲学朝着感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方向去了。
哲学家不再关心终极问题,不再关心形而上学问题,而是转向了幸福这个伦理学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少了一点哲学应有恢宏的气魄,缺少了对国家的关注、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关注,转向个人小情小爱的层面上,这种小情小爱,就如同辛弃疾的文章,变成了李清照的诗歌,只是一种风格转变。
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思想衰落时期的哲学。然而,这只是一家之言。
人对世界的关心,最终还是要落到个体和具体上来。
(北京新闻大多关注国家时政,上海新闻更多关心地方民生,各有各的关注点。)
第二,希腊化时期哲学家思想主要内容。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三大哲学流派,即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各有各的理论,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对世界本原不感兴趣,唯一关心的是人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获得快乐,个人自我的完善问题,以及个人当下的幸福与快感。
斯多葛主义提倡的是禁欲主义,为了灵魂的快乐,为了追求美德而宁愿放弃肉体的快乐。这和伊壁鸠鲁主义快乐主义直接对立。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就在于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要达到身体的无痛苦,就要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他分析了对我们心灵产生纷扰的三个原因。第一是自然灾害的恐惧,第二是对死亡的恐惧,第三就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伊壁鸠鲁认为,要从哲学的道路上解决这三个困扰,克服困扰我们心灵的三个要素,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只关注个人的快乐,而不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难免有些小家子气,同时,也容易在社会生活中碰壁。因为我们终究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个体的本质。
至于怀疑主义,实质是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以哲学家皮浪为主要代表。他们善于怀疑一切结论,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他们认为,只要关于事物有判断的想法,一定要悬置起来,不做主观的判断,只有采取这样的态度,才能达到一种灵魂的安宁。可是,这显然不是构建理论的最好方法,也无法对我们的人生提出更好的指导。
斯多葛主义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兴起于雅典,创始人是生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大家一定要分清楚,不同诡辩论者芝诺,这是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芝诺,芝诺最开始接受的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对逻各斯学说也非常认同,而后又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学说。在此基础上,芝诺发展出了自己的伦理学思想,那就是斯多葛主义。
芝诺是早期的斯多葛主义者,和伊壁鸠鲁主义的时代背景一样,人们思考问题的重点放在如何追寻内心安宁、心灵如何才能不被世间万物所干扰的层面。伊壁鸠鲁主义是通过寻找快乐的方式达到幸福,但斯多葛主义强调用理性来节制自己的欲望以达到心灵的不动心和安宁之境。
斯多葛主义把这种服从命运安排的生活叫作道德的生活,认为追求道德就是追求幸福。
我们刚才听完了三个哲学主要的观点,伊壁鸠鲁通过寻找快乐而获得幸福,后续发展为一种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斯多葛主义通过节制和克制的方式寻找美德而得到幸福,后世称为禁欲主义。怀疑主义,则通过质疑的方式,悬置判断,不对任何事情做判断,试图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古希腊哲学这个阶段,是从自然主义和形而上学转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过程。在希腊化后期的哲学中,对人本身问题的探索,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探讨的问题是一致的,都是把人的生存问题当做哲学主要关注的对象。
第三,斯多葛哲学主要人物。早期斯多葛学派中,主要思想来自创始人芝诺,芝诺讲学内容涉及人性、责任、诗歌、修辞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积极开展授课教学活动,讲课任何人都可以来听。但芝诺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他的弟子第欧根尼·拉尔修将他所著的书名一一罗列了出来,让后人对其丰富的学识有了直观印象。
在芝诺之后,出现了另一位关键人物——来自索利的克律西波斯。他是芝诺的弟子,是斯多葛派的第二位领袖,转行研究哲学之前,他是一位长跑运动员。他精力过人,思想活跃,而且所著颇丰,内容主题包罗万象。第欧根尼·拉尔修提到克律西波斯的作品数量:共有705本。如果称之为著作等身,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身材伟岸的巨人,他为斯多葛哲学之中注入了大量的新思想。
中期的斯多葛派中,主要有帕奈提奥斯,公元前180年,出生罗德岛,师承巴比伦的狄奥革涅斯。公元前105年,帕奈提奥斯去世。波西多尼奥斯(出生及死亡日期无相关资料),出生在叙利亚,狄奥革涅斯的门生,因为长期居住在罗得斯岛,因而被称为“罗得斯岛人”。
西塞罗曾经听过他讲学,后来有过交往。按照西塞罗说明,《论义务》第一二卷主要材料,源自斯多葛哲学家帕奈提奥斯的同名著作,第三卷主要源自前者门生斯多葛哲学家波西多尼奥斯的著作。他们著述据说很多,但已失传。
西塞罗是西方如雷贯耳的人物,公元前106年1月3日,出生古罗马阿尔皮努姆的骑士家庭,公元前63年被选为执政官。公元前43年12月7日去世。
公元前88年至前86年,漫步学派的阿泰尼奥和伊壁鸠鲁学派的阿里斯提昂,先后在雅典掌握大权,他们和国王米特拉达梯一起对抗罗马人——战争爆发了,战略同盟最终导致雅典惨遭战争的洗劫,哲学之都迎来了末日。
斯多葛学派为了生存:有的搬去了罗德岛,有的搬去了亚历山大,更多人则搬到了罗马,斯多葛学派发展遭受了重大打击。这段时期作为哲学史上的第二阶段,被称为中期斯多葛。西塞罗是我们了解早期和中期斯多葛的主要来源。
晚期的斯多葛主义,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哲学家。
第一位哲学家叫塞涅卡。基本观点是:对各种世俗的诱惑,我们都要抱持一种不动心的态度。他有句名言:愿意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被命运拖着走。
第二位哲学家叫爱比克泰德。他原先是一位奴隶,经历过很惨的生活,后来因为他才华出众、精通哲学,所以被主人释放了也许正是他的奴隶经历,让他忍受了人间的各种痛苦,这些磨难而成了他很好的财富,所以当他回到人间后,他仍然宣扬一种对人生隐忍的态度,追寻心目中的自由,无强调学会容忍,顺其自然的生活。
第三位哲学家是马可·奥勒留。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我们都知道,在罗马帝国的中兴时期,连续出现了五位好皇帝,而马可·奥勒留就是这“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马可·奥勒留是一位皇帝,非常精通哲学,虽然他的一生戎马征战,但并没有妨碍他对哲学的思考。他既是统治者,又是哲学家。柏拉图曾其说:“唯有哲学家成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见天日。”
第四,斯多葛哲学的内容。前面我们介绍了,斯多葛哲学家前后用了近500年时间,思考人这一生该如何度过,探求人生幸福的秘密,践行自己的理论。作为古希腊三大哲学派系之一,研究者普遍有以下共识:
——斯多葛哲学是种入世哲学,鼓励热爱自然、热爱人类。它指导人们关照内心,鼓励参与社交,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去。认为人应该学会雕塑构建自己的人生。斯多葛派学者将自己看成是心智战士,研究哲学是为了付诸实践。
——斯多葛哲学接受普遍因果律:认定一切都有缘由,宇宙万物皆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无论富有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病弱、饱读诗书,或者目不识丁,都不影响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达到内心的宁静。
——斯多葛哲学有一条核心的原则:人应该认识并区分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和无法掌控的事情。能够掌控的事情,争取尽善尽美,不能掌控的事情,交给命运。
哲学家劳伦斯·C·贝克尔指出:“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它中心、统领的关注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什么以便能够生活的更好——能够使生命繁盛的问题。”历史学家保罗·维恩说:“斯多葛哲学不像是一种伦理,却更像一种看上去有些矛盾的幸福秘诀。”他们说出了精髓。这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深刻有趣、实用管用的哲学。核心内容,我将其总结为,“一个理性、两类区分、三大原则、四种美德”。
简要总结,“一个理性,二种区分,三大原则,四类美德”,构成了其伦理学的主体内容。
一个理性。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人的灵魂是由心灵和理性支配的,他们研究理性灵魂的自然结构和本性,认为灵魂可以分为八个部分,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加上控制语言的部分,控制生殖力的部分,最后就是心灵。详细的区分可以追溯到芝诺,其中最高的能支配、控制和规整所有其余部分,那个最高的部分,就是“心灵”或者“理性”。
斯多葛哲学家研究理性,是从人性开始的。在他们看来,人和动物性的区别是理性。
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有欲望、表象,以及由此带来的驱动力,而人则有理性,以及由于理性带来的思想。比如,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动物实践三段论是:欲望+表象→驱动力;动物只要拥有欲望,看到表象,就会产生相应的驱动,产生行为。这为研究动物行为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但是,人再用这个公式就有差距了。斯多葛哲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心理过程是:意欲+表象+同意→驱动力。因为,人的心理内涵的丰富和深度,远非一般动物能够比拟。
人的意欲,包括了从本能的欲望,直至最高尚的道德水平对善恶的好恶。人的表象,从感觉可以达到用命题表示的,是非善恶判断的知识。人的同意,则是理性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明确显示。人的这些头脑特征,都是动物根本不可能有的。
斯多葛哲学家认为驱动力,它是心灵的一种张力或者能力。这种张力来自自然理性、逻各斯、神。心灵因为有神的最高的理性,其灵魂便具有这种最高级的能力,就能够支配自己的各种行为。人因为有了理性,就能够引发一系列的深刻改变。世界因为人的理性,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发展和改变。
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体现在方方面面,诸如力求客观、实事求是、生活极简、训练自控力、控制愤怒情绪等。有人说,斯多葛是不是一种宗教啊,它不是一种宗教,不会像宗教一样用各种各样的故事诉诸情感,而是从一个结论推导得出另一个结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斯多葛哲学只适合精英,大众需要的是情绪化的东西。
他的认识并不正确,斯多葛哲学绝对不是精英专属,他为了大众而来。生活中绝不是精英缺乏理性,所有人都缺乏。困扰人们的并非是感性不够,而是客观思考的理性不够。正因为理性不够,他们没有选择善,没有选择生活中最好的事物,也无法得到真正幸福。
5世纪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通过《哲学的慰藉》向读者阐述了“一切的发生都具有偶然性”的道理。他说:“友好和光鲜的外表只是命运女妖的一种伪装,或者是一种蒙骗世人的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想戏弄世人的命运。”
人生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或者一直处于低谷,潮起潮落才是人生。命运的摩天轮旋转走向毫无规律,人类生活有限区域之外,可能不存在因果循环,无论怎样的做事,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谁也无法控制自己命运。
即便没有任何过错或者成绩,也可能遭遇不幸,或者受到奖赏。只要在这个复杂世界生活,就可能要接受无法预知的命运打击。所以,在今天,积极主动投资打造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一切随时离去,理性是唯一残存。
两个区分。两分法是我们应该认识并区分,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和无法掌握的事情。
19世纪30年代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写过一段《宁静祷文》:“神啊!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区别。”这说出了二分法的精髓。
认知失调并非与愚蠢相关,只是它是不全面的,不健全的,人们认为自己能够改变太多,或者认定无能为力,这需要不断训练并得到最终结论。比如财富、健康、荣誉等等。你如何认定它们呢?具体区分,是否能够正确掌控呢?如马云想成为世界首富,康熙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对吗?你希望成为当代作家第一名,或者获得诺贝尔奖,可行?人需要有一个定位,实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改变。但是权能之外的事,和多种机缘相关,非你能定。
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自由。爱比克泰德在讨论自由的时候,将个体的能力诠释的淋漓尽致,他把自由和个体性掌握放在一起,指出要明白什么是自由,或者要获得自由,必须区分什么是在你掌握范围之内的事物,什么是在你掌握之外的事物。他所有作品都在描述选择自由道路。在他看来,众神把最好的能力,即正确运用外部印象的能力,置于我们的掌控之下,正确运用外部印象的能力则是统帅其他能力的能力,是最好的能力。
造成不自由的因素,是错误的把不在你掌握之内的事物,当作在你掌控之内的事物,或者把不在你掌握之内的事物,当作你可以掌握的事物。两者都把外在于你的事物,也就是外在于你的自由意志的事物,当作你自由意志范围内的事物。
明确某个事物是否在你的掌控之内,其实是一个人反观诸己,就是直观自我的实在性。区分清楚,什么是在你掌握范围之内的事物,与什么是不在你掌握范围之内的事物,也就认清了什么是你具有的自由。那种自由是别人没有能力剥夺的。这个能力只属于你自身,是与你生命同为一体的,它就是你的自我。
正确的学习运用印象,就是要学习正确的欲求和趋避,选择和拒绝,以及避免错误和草率的判断。理解运用欲求和趋避,或者简单说欲求原则,是为了不至于得不到所欲求的,也不至于陷入所要避免的;学习选择和拒绝,即行动原则,是学习承担责任,这样做事的时候可以井井有条,不会粗心大意;
学习避免错误和草率的判断,也即是学习赞同,即认同原则。都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强烈的情绪,从而无法听从理性的判断。学习这些东西,是把握在你掌握之下事物的重要途径。
当你充分学习掌握了这些东西后,理解什么是你真正的欲求,不妨碍的可以实现的东西,并且只企图欲求这一类事情。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勇敢节制的人,努力的写作、长跑,你终将成为这样的人。或者你想热心公益,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你会在日常中体现这些。
再或者,你愿意奉献自我给予国家、组织,那么你尽心尽力地做出相应的贡献而不求回报。这样的话,你就不用担心任何人,惧怕任何人。
痛苦与你不相关,只是对预期事物来临的恐惧。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障碍,如他人的眼光、环境的制约等等,这些都无法阻止你的前进。学习所有的东西,就是学习如何避免使你的印象导致非理性。
但是,你要记得,要学习的是不要依靠在你之外的任何一件事物,因为只要你试图依靠一件外部的事物,你就必然会依靠千万件外部的事物,因为你已经使得你的选择不在你的掌控之内,你已经不能掌控你的自由了。
你在一个地方失去自由,你就在一切地方失去自由。
这让人想到了塞涅卡的人生经历,既希望得到财富和权势,同时又拥有安宁的自由,这是一种矛盾。因为灵魂被搅动,你将不得已失去稳定。
三大原则。即欲望、行动和认同。爱比克泰德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训练,第一个方面和两个意愿有关,即得到的意愿和回避的意愿。人必须训练自己,从而得所欲得,避所欲避。第二个方面关乎两种冲动,行动的冲动和不行动的冲动,简言之,就是要找到那个度:我们应该考虑周全,小心谨慎,按部就班的做事。第三部分是要让自己不受蛊惑,不随意评判,总的来说,这和认同有关。”
意大利哲学家马西莫·匹格里奇在《哲学的指引》中,指出欲望原则是告诉我们追求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两种美德和欲望有关,勇气和节制。其次,行动原则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做人。它源于对伦理学的充分理解,伦理学研究是如何生活,依据的美德是正义。
最后是认同原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状况——对我们的第一印象采取认同或者否定的态度,这一原则是通过研究逻辑学——怎样思考合理、怎样不合理——而得出的,凭借的美德是实用的智慧。
四种美德。斯多葛学者认为德性有主次之分,首要的德性有:智慧,勇敢,正义,节制,成熟的德性有宽容、自制、忍耐、精明、慎重。有的善是目的,有的是手段,有的善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结交朋友及从他那里得到的益处是手段之善,而信任、高尚、自由、勤奋、欢快以及各种有德性的行为,都是目的之善。
德性既是手段之善又是目的,德性自身就是完整的目的,但就其可以产生幸福而言,也是手段,真善美应该是统一的,完美的善就是美的,它符合自然所寻求的完美比例,只有懂得宇宙理性而有智慧的人,才是善良和美丽。
最重要的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气、节制和智慧,构成了德性的基础。爱比克泰德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比如: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名誉与财富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重要的是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分清你力所能及和鞭长莫及的事情;别根据你的愿望来要求现实,应该依据现实来确定你的愿望等。仔细思考,这些观点依然能启发今天陷入生活困境的人,能解决你今天遇见的绝大多数问题。
用马可·奥勒留的话,美德的目的就是:“让身体拥有感觉,让灵魂有所归依,让理性遵从法则。”
第五,他们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哲学是无用之学,我认为,一定要强调用处,它能够让我们树立理性处理问题的认知,处理好各种关系,还有一点,就是能够让人坚韧不拔,无所畏惧追求自己的目标。
首先,理性认知,坦然接受各种命运的考验,持续地追求美德。马可·奥勒留说:身体、灵魂、理智;感觉属于身体;爱好属于灵魂;原则属于理智。通过现象而得到形式的印象——这种能力甚至也为动物所拥有;被一连串的欲望所推动——这既属于野兽也属于把自己变成女人的男人,等于是一个尼禄(古罗马帝国暴君);拥有指导那看来合适的事物的理智——这也属于那些不信神的人,那些背叛祖国、关起门来做坏事的人。
那么,如果都是共同的,还留下什么为善良的人们所独有呢?那就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对为他而纺的命运之线感到满意和愉悦;就是不玷污和不以一堆形象搅乱植入他心中的理性,而是使它保持宁静,把它作为一个神而忠顺地服从它,决不说任何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
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依然过着一种简朴、谦虚和满足的生活,他也决不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感到愤怒,也不偏离那引到生命的终结的这条道路,循此一个人应当达到纯粹,宁静,乐意离去,没有任何强迫地完全安心于他的命运。
第二,正确处理好人与自我、他人和社会各种关系。专注自我能够掌控的,这是斯多葛主义最重要的事情,任何时候,只关注我们掌控的事物,其他则坦然接受。担起责任,善恶只是来自你自己,外在事物对美好生活无关紧要,因此,过美德生活是力所能及的,足以让生活繁荣昌盛。
如果说身指身体,心指心理和情绪,灵指灵性和灵魂。可以这样思考,身心灵分别指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自己和自己,那么我们说身体的法则,即欲望原则:告诉我们追求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两种美德和欲望有关,勇气和节制。
自己和他人,则是理性的法则,即认同原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状况——对我们的第一印象采取认同或者否定的态度,这一原则是通过研究逻辑学——怎样思考合理、怎样不合理——而得出的,凭借的美德是实用的智慧。
自己和社会,则是灵魂的法则,即行动原则: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做人。它源于对伦理学的充分理解,研究是如何生活,依据的美德是正义。
三者可以统一起来。
四种美德分别是正义、勇气、节制和智慧,构成了德性的基础。身体决定的是勇气和节制,心灵和智慧等同,决定了我们的理性,而灵魂决定的是我们的行动,指导一切的是正义。
第三,不受情绪干扰,宁静向上,不畏艰难的生活理念。斯多葛哲学让人从生活困境之中解脱,失去了一个东西,斯多葛派不会说:“我失去了什么”,他会说“这个东西回到它本来的地方了”。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举例说:“你的孩子不在了吗?他只是回到了他来到世上之前所在的地方。你的伴侣死去了吗?他只不过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你的财产被剥夺了吗?它们从哪里来就回到了哪里。”
他们强调知行合一,不在乎他人的印象,在他们看来,过度在乎他人的想法那是很可怕的事,因为外人看到的你,往往是一团碎片拼凑,并不了解你真实的灵魂,但如果屈从他们的印象,灵魂和生活目标,就会渐渐被外界的尺度所取代。
斯多葛哲学信奉者大多是热爱知识,追求理性、遵从自然和理性的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认定这就是他们追寻的生活。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葛派虽然把财富,人间的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做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但他们却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
他们似乎把这种精神看做一个仁慈的神明,看护着人类。他们为社会而生;他们全都相信,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酬报就在心里,所以更不至感到这种劳动是一种负担。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快乐,好像只有别人的幸福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
这让人想到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造物主对这个存在过去不曾施加过,如今也不施加任何影响。”他试图告诉我们,人类的虚荣让不朽成为荒谬的字眼,但我们有理性,让我们自我管理,成为日益完善成熟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门高尚的哲学,带来思考,就是意义。
课后作业:
1、你认为自己的幸福应该包含什么样的要素?
2、同舟学院讲课,能够促进彼此交流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