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芒果:如何向内求,实现自我成长?

我的儿子小Demo快两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不喜欢刷牙,我想尽了办法,追着他到处跑,试图说服他刷牙,“不刷牙,牙齿会长虫哦,你怎么能不刷牙呢?别的小朋友都在刷哟。”道理翻来覆去地讲,但磨破嘴皮也没用,越是追着他跑,他跑得越快。我也上网去找了刷牙的儿歌,结果效果维持了三天,很快又没用了。好几次我忍不住着急,还为此吼了他。

没想到竟然被“刷牙”这个小事情给打败了。

我特别困扰:我们都知道“应该刷牙,这样对牙齿好啊”,可是小朋友并不配合,问题出在哪里呢?把这个案例拿到选题会上分析,团队里的一位心理学家问我:“你想了这么多办法,小Demo是不是很开心?”

我垂头丧气地说:“是啊,太挫败了,想了那么多办法,他不仅不听,还折腾得更起劲了……”话说到这里,我突然醒悟过来。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我根本没有看到小Demo的“心理预期”。那段时间我工作非常忙,回到家也是一门心思对着电脑和手机,小Demo有时候会拉着我说,妈妈你还在工作吗?你什么时候工作完啊?我也是头都不抬地应付他两句。只有在一个时间段我是认认真真对待他的,那就是在督促他刷牙洗脸的时候。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对他来说,他对于刷牙的心理预期是:“每当刷牙的时候,妈妈就会认真对待我,想那么多办法跟我玩。”

所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冲着”不刷牙去的,他对于不刷牙的心理预期是,“这样妈妈就有好多时间跟我玩了”。那是不是我想越多办法,追他、说服他、给他放儿歌,恰恰正是在维持他“不刷牙”这个动作呢?

刷牙事件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影响了我以后跟孩子相处的很多模式。

在那之前,我面对孩子的问题,常常第一反应都是:“怎么能不刷牙呢?我这孩子不爱刷牙、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这可怎么办?一定要改才行啊。”而现在我的思考角度是:“他一定是觉得不刷牙也挺好,所以才不刷牙的。他为什么会冲着不刷牙这个结果去呢?”

相比之下,后者才是真正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它给我的启示在于,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我不再单方面地认为,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想象来运行。我原有的固执的想法开始松动,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他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什么?

看到这一点,再次面对小Demo的刷牙问题时,各种各样的办法在我脑袋里出现,比如我会跟他约定:“小Demo,我们今晚有30分钟可以讲故事,如果你用5分钟刷牙洗脸,那我们可以讲25分钟故事呢!”他本来就是想要跟我玩才拖拖拉拉不肯刷牙,有了“讲故事”这个预期,刷牙也不再是什么值得拖拉的事情了。

你看,有时候我们向内求看到别人的需求,才能到达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02-24 芒果:如何向内求,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