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父母,作老板,是一样的?

作父母,作老板,是一样的?

比如,

每个孩子都能敏锐地觉察到,你帮助他,是为了满足你的自恋挫败他的自恋,还是为了支持他的自恋收敛你的自恋。

越来越发现,希望孩子比自己强,相信孩子比自己强,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自恋碎了一地,太可怕了。

孩子的基因是你的,孩子的养育者是你,他比你强,不正说明你厉害嘛

每一代人被下一代“打倒”是多么值得欢欣鼓舞的好事情。

难不成你想成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如果代代如此,那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敌意”出,“敌意”返。如果你恐惧忌惮下一代超越你,孩子会感知到你的恐惧和敌意,带着复杂的情绪逃离你背叛你。 “善意”出,“善意”返。如果你祝福欣赏下一代超越你,孩子会感知到你的祝福和善意,带着愉悦的情绪亲近你照顾你。

在孩子的世界,挫败孩子的自恋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双输。 在其他的场景照顾好自己的自恋,在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自恋-双赢。

生命力。我认为太多时候一个人的压抑抑郁等都可以理解为是其生命力受到压制的一种体现。面对这种压制,想要释放自己的生命力,首先要发现是什么对生命力产生了压制,是什么人,什么物,什么事,发现他们,然后自己的生命本能会去解决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变得越来越自在。并不需要担心长歪了,或者是沉溺快感之类的,相反的,生命力受到压制畸形才会如此。

我想说在职场也是一样的。对于一项工作,如果领导表现地过于兴奋、过度参与,下属的创造力和成就感就会大幅降低。。

父母的控制欲也很可怕。总想让你过她觉得好的生活,但并不管是不是适合你。

我就是这样管孩子的,从小学到初中,现在高中,孩子一直都特别自律上进。他觉得他努力是为了自己未来的生活,他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认为最想逃离父母的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同。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 ,指的就是: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这句特别有感触。我自己上课,先后有两位老师,第一位讲的特别溜,但听的我们还是理不清,第二位老师就是把主要事项理好,再给我们讲细节,再让自己讲,效果特别好。 我带孩子也是以孩子为主角,去文具店买文具,我会让她自己拿主意,文具店的店员还说我,孩子懂啥,你给她拿主意就行了。现在孩子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拿主意,不会追求名牌而是舒适实用为主。高中了,能自主学习,也善于组织各种活动。

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亲子关系在孩子十八岁后走向必然的分离,所以越分离越是祝福,其实也不算“逃离”。

我从17岁去外地读大学开始日常生活独立,21岁开始经济独立,现在32岁马上有自己的孩子了,但我妈妈仍然习惯性地事无巨细地规划我的日常生活。可能上一辈人都是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关心,好想帮她想出另一种可以充分表达关心的方式。

人要去体验孤单,要静的下心来。我们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距离,这让我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某某角色。建设好自己,在去引导身边的人。该停下琐碎呢,不要把他人变成你,而是让他人去找到他们自身的道路!

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小大人看待,不要当做我们“养大”的附属品。关系到孩子的事情,都要事先征求他的看法,如果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说出我们的看法。然后告诉孩子,老妈的看法只是供他参考,自己认真衡量,作出怎样的决定,老妈都支持。所幸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工作,一直没有叛逆期。我们还是和好如初见。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 从而让分离从「诅咒」变成「祝福」,从痛苦走向喜悦。 最后,我以纪伯伦的诗结束今天的文章: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因渴望自身生命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望尘莫及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父母,作老板,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