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我还会教文言文吗?

在我读书的时候,那时的老师是这样教文言文的,先把文言知识梳理一遍,(古今异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然后疏通文意,也就是翻译课文,再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现在,我已经教书三年了,出去听课,还是很多老师仍然这样上古文。我对这样的课堂真的不欣赏,自己也一直在寻觅一种有趣,有味,有料的文言课堂。

记得上学期班级中途转来一名学生,我翻看他的语文课本,一看,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这笔记真工整,忧的是他消化了吗?据说之前的老师要求把文章的翻译一字不漏的抄上去,我想,这样一来,学生对文言文还有爱吗?难怪那时候的我们对文言文充满了恐惧,一是文字生疏看不懂,二是老师经常要抽查,检测。我现在不这样对我的学生,看到有同学拿翻译书抄翻译,我都立马要停止,但重点的字词还是要求划记。因此,学生书上的笔记比较少,导致上次上级部门来检查,翻看学生书本,说我教的不扎实。我想说扎实就应该满书的笔记?

在《中语参》看到一篇文章,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以朗读为手段,以问题为导向,细读文本,研讨问题,随文学言,言随文动,言文合一,言文交融。以陕西安康市邱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为例,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比较严谨流畅。整节课,以“一字之情”、“一句之味”、“一篇之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从爱字开始,作者爱莲的什么呢?爱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在哪?——莲,花中的君子。由莲的品质——君子的品质。此时介入作者的背景资料。点出托物言志的手法。独爱莲,为什么结尾还要写牡丹和菊花。哦,衬托。最后拓展延伸,世间百花千万种,你独爱哪种?说说原因?写一篇爱×说。虽然这样讲,老师导的痕迹有点重,但总比那先翻译再讲解强,那样的课堂完全是将文与言肢解开来。全是细枝末节,这篇文章的美感被破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下去,我还会教文言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