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找不到人生的目的,总是认为人生没有价值,想不通人生的终极目的,生活的目的仿佛只是功利。
所以决定看一些哲学书构建一下自己的哲学体系。今天学了什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包括四个方面
(一)认知论模式
在雅可比这里,虚无主义与观念论、奇美拉主义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观念论和奇美拉主义共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但对现实的东西具有制约性。它是通过否定现实中的东西来体现自己的超越性。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现实中的东西被虚无化了;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法对应于现实,因此也被虚无化了。
雅可比认为“人仅仅认识他通过概念把握的东西;并且他仅仅通过使——事物转变成单纯的形态——形态转变成事物——事物成为无的方式概念把握”。即是说在认识中,我们先把事物转换成我们头脑中的形态,以形态的方式在头脑中再现事物,这个以形态出现的事物进而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因此,我们认识的不再是现实中的事物,而是头脑中以形态形式存在的事物。
雅可比认为在观念论哲学中,认识的来源、标准甚至认识过程都导向了虚无,并将这种指责指涉向费希特;后者作出回应,认为“绝对自我”不是一种虚构;黑格尔认为两者都对“无”无所言明,他以概念化的方式使我们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中认识了“无”。
(二)审美论模式
认识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具有消极意义,但在审美论上的有积极意义。在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虚无主义被塑造成为一种美的标准或者境界。
诺瓦利斯说“世界就是精神的符号意象;外在的东西不过是内在东西引导出的一个神秘环境”。这个自我是诗化的自我。
早期浪漫主义真正的立足点是诗,诗的根本条件是感情,“诗如同哲学一样,是人的心情的一种和谐的情绪”而“诗的情感的本质大概在于,人们自己就可以使自己激动,可以不因任何事情就大动感情,可以没有缘由就想入非非”
从自我到诗化自我,从诗化自我到诗,从诗到情感。传统的审美标准在浪漫主义这里逐渐被虚无化了,一切都诉诸于诗的情感,情感是唯一的标准,这实质上是没有标准,因为情感是反复无常的。因此,这种审美标准的本质即是虚无主义。
早期浪漫主义的目的即在于从自我的情感出发,使世界诗化、浪漫化、随意化。因此,虚无主义在早期浪漫主义中是一种审美标准,对于当时的诗人、哲学家来说是一种高水准的审美境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是它与认识论模式上对所使用虚无主义最大的区别。
(三)价值论模式
价值论模式上的虚无主义实质上是要提供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内容就是“虚无主义”,或者说“虚无主义”就是一种价值观,这是虚无主义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模式。
在法国
18世纪末期,被用来描述这样一些人,他们“什么都没有,只相信感兴趣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将价值观与兴趣联系起来。
19世纪作品中,虚无主义者指的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对各种强有力的观念漠不关心,选择毫无风险的方面”。
在俄罗斯
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的形象巴扎洛夫,他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
那个时代俄罗斯的特征:神性的丧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提供终极价值,充当最后的根据,生命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
价值论虚无主义就是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的价值与意义的一种看法,即认为它们都是虚无的。
(四)存在论模式
“从存在之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的虚无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存在。存在没有达到其本己的本质的光亮那里。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显现中,存在本身是缺席的。存在之真理失落了。它被遗忘了”
这四种模式的层层推进使得虚无主义的本质得以彻底澄明。
虚无主义的“虚无”首先是某种东西的虚无。在认知论的使用模式中,是认识标准、认识来源的虚无;在审美论的使用模式中,是审美标准的虚无。这两种虚无以“主义”作为后缀‘表明的是一种取向,或者是对其核心观点的抽象。
在价值论的使用模式中,虚无主义的“虚无”是最高价值的虚无,最高价值的虚无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虚无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主义”。
通过海德格尔,“虚无”彻底表现为主义,在存在论中,不是“存在”虚无了,而是说“虚无就是存在,但由于对存在的遮蔽和悬缺(缺席),虚无就成了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