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怎样才能不忘记?

也读了不少书,总觉得没记住什么东西,怎么解决呢?

1.分类原理:

    通过知识分类迅速掌握一本书是讲什么的。

    除了通过书名、副标题了解图书内容,还有个小技巧: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有一页纸是“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这一页有的在书的前面,有的在书的后面。重点关注这一页面中罗马字母“III”后面的内容,这是对图书主题的揭示。

    比如:吴军的《文明之光》,III.世界史-文化史。

              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III.读书方法。

              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III.长篇小说-美国-现代。

              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III.科学知识-普及读物。

              多伊奇的《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III.科学观-研究。

    通过这个小技巧,几秒钟掌握图书所包含知识的大概范围。

    同时,现在出版的新书,在封面或者封底常有“分类建议”“上架建议”的字样,可以一并参考,比如上列的《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封底有“分类建议:科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此书所描述的科学观研究的内容是面向大众的,是科普性质的。

    对图书的内容迅速有个大概的印象,能用一句话概括,虽然模糊,但有助于我们记忆。

    知识本身有着不同的记忆特性,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我们分别记忆。分为如下三类:

    A.情感体验类,这一类知识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记忆,只要沉浸之中,好好体验就行了,达到共鸣时,自然印象深刻。

    B.硬性知识类:比如:数据、事实、公式、定义、年代、法规条文等。这些东西需要刻意去记忆才行,可以运用多种记忆技巧,比如π的记忆(山顶一寺一壶酒……)。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谐音、图形化、故事逻辑等等,结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重复记忆,能更好地记住知识内容。

    C.软知识类:比如:逻辑思维能力、价值观类。这就需要构建好自己软知识体系,遇到新的内容,寻求好的解释,不断完善这个体系,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是这类知识的记忆关键。

2.变模糊为清晰

    第一点的小技巧能帮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图书内容。但这始终是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读完整本书后,怎么对这一句概括的话进行更好的解释呢?这就需要我们将图书内容由模糊变清晰。

    有两点至关重要:

    A.作者的思维脉络是什么?可以通过序言、后记、目录等,将全书的内容脉络梳理一番,真正理解作者的思维脉络,是记忆图书内容的重要方法;

    B.将作者的变为自己的,在提升理解力的阅读需求层次上,重要的不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而是有多少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普瑞马法则有一条说:大脑会归类,也会联系。如果你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不妨问问自己: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大脑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一句话说来就是:先真正理解作者说的什么,然后问问自己:与我何干?

3.做笔记很重要

    根据知识不同的记忆特性,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笔记的方法:

    A.情感体验类:无需笔记,用心感受即可;

    B.硬性知识类:记录核心知识,并附上相应的记忆技巧,如:π=3.1415926535……(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

    C.软性知识类:需要深化自己的分类思维,用分层(知识的层级关系)、分段(知识的时间、适用范围等尺度跨越)思维,将知识体系勾勒出来。比如:思维导图之类,可以很好的表现知识之间的层级和网状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知识对我们来说,遗忘是必然的,我们不必太过恐慌遗忘这件事。同时,希望运用好这几个小技巧,我们能更好地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过的书怎样才能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