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卓著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崇祯皇帝处以凌迟处死?

明朝末期,后金崛起一直是统治王朝最大的心病。面对局势的节节败退,唯有一人连续两次击退后金的入侵,让国家看到了安定的希望。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

袁崇焕让战无不胜的后金骑兵吃了败仗,也让国家吃了定心丸,他是明朝的英雄。可是这样的英雄结局却是崇祯皇帝处以的凌迟处死,且京城百姓都十分认可这个结果。袁崇焕是如何从人人歌颂的大英雄坠落到人人嗤之以鼻的罪人的呢?

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后金制造的“反间计”和阉党残余分子的攻击。

袁崇焕一直阻挡后金的南下,皇太极必想除掉这个障碍。围城之时,皇太极捕获两名明朝宦官。一天,他故意将这两名宦官带到堂前审问,且无意间将与袁崇焕密约的事情让两个宦官听到;第二天,又故意放这两个宦官回去,让他们把话带给崇祯皇帝。

反间计

这么粗糙的计谋应该很容易识破,但还是起到了预定的效果。

朝廷内部对袁崇焕也有攻击的现象,主要是阉党残余分子。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后,还剩下一些余孽,他们对袁崇焕有很大的敌意。他们利用前期袁崇焕为积蓄力量而与皇太极有过休战议和的事件,诬陷袁崇焕叛国通敌,且将皇太极的军队引到皇城脚下。

诬陷袁崇焕

皇太极是故意避开袁崇焕苦心经营的防线,借道蒙古而进入到皇城附近,兵临城下。袁崇焕知道这个情况后,带领九千骑兵星夜赶到京城护卫,且击退了后金的进攻、与他们僵持着。袁崇焕能够用仅仅九千兵马与皇太极的十几万兵马相持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袁崇焕带回的兵马少,无法发起有效的进攻,这也成为了阉党残余分子弹劾的依据,诬陷袁崇焕故意拖延,造成京城围困之势。言论致使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些次要原因导致袁崇焕让崇祯皇帝不满。

当初崇祯皇帝起用袁崇焕是曾询问破敌之计,袁崇焕自傲得说:“五年之内,东患可平,全辽可复。”崇祯皇帝喜欢这个回答,让他继续负责抗金事宜,有任何要求会尽量满足。

可是才一年有余,皇太极的大军就已经兵临城下了,这让统治者如何安心,又怎能不对袁崇焕产生不满呢?

更奇怪的是,袁崇焕与敌人做起了交易。

崇祯二年,漠南饥荒,影响了蒙古、后金等国家,但袁崇焕却将军粮卖给了蒙古人。袁崇焕给出的回复是为了安抚蒙古人,让蒙古人成为自己的战友,一起对抗后金。

这次崇祯皇帝还是同意了,他必须全力配合袁崇焕的行动;但这也成为后来袁崇焕定罪的条款,说明崇祯皇帝还是耿耿于怀的。

以上种种就导致了袁崇焕的结局。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诏回袁崇焕,并将其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

这起事件还留下了“后遗症”:崇祯十七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打开关卡,让清兵涌向北京城。吴三桂知道英雄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袁崇焕的下场,还不如为自己谋一条出路。于是,他剃除长发,降了大清。


参考文献:

宗景灝:《大明朝:1368—1644》,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华书局,2014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功卓著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崇祯皇帝处以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