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孔子的理想政治体制、“政治”的基本职能与根本目的

  孔子的“政治”观,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是孔学之仁,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层面的进一步具体展开。孔子的“政治”观,既是对中华传统政治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对其做了重大发展。其中心内容是,孔子对如何组织与治理国家的总体性思想认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政治”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治”的基本职能与根本目的

  “政治”的基本职能与根本目的,是孔子“政治”观的首要内容。孔子对此的概括性表述是,《论语》与《礼记》所载孔子曰——

  “政者,正也。”(《颜渊》)

  “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哀公问》)

  在孔子看来,人世间的事情虽然林林总总,然而其中尤以政治为大。所谓政治,概括而言,也就是“正”。

  结合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孔子这里所谓的“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含意。其一是构建起中正的社会生活秩序与环境,并进而营造出友善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这也就是孔子所谓政治的基本职能。其二是在此基础上,使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归向于人生正道亦即仁道,从而普遍实现其人生之仁,或曰普遍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则是孔子所谓政治的根本目的。

  孔子所谓的实现人生之仁,亦即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首先是指在物质层面活成人,活出人的尊严与情趣来。其次是进而在精神层面活成人,活出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归根结底也就在于此。在物质层面活成人,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富民”政治主张(《子路》)。在精神层面活成人,则必须具有对于仁道的理性自觉意识。也就是有见于此,所以孔子又强调,“富民”之后必须继之以“教之”(同上),亦及对民众施以身体力行的教化。

  《论语•子路》又载孔子曰——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这是在说,实现仁这一政治的根本目的,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即使是圣王在位而治国,也必然是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之后,才能实现仁这一根本目的,亦即使广大社会成员,普遍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综观上述可见,孔子所谓政治的基本职能,乃是构建起中正的社会生活秩序与环境,并进而营造出友善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而其所谓政治的根本目的,则是普遍实现广大社会成员的人生之仁,亦即普遍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对于孔子的这一思想认识,先儒早已有所发现。例如先儒梁启超就曾明确提出——

  儒家之言政治,其唯一目的与唯一手段,不外将国民人格提高。

  儒家之理想的政治,则欲人人将其同类意识扩充到极量,以完成所谓“仁”的世界。

  两相比照可见,梁任公的上引解读,显然完全符合于孔子的思想实际。

  二、孔子的理想政治体制

  孔子对于政治体制的认识与构想,基本是以西周初的政治创制为其理想蓝图。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孔子认为,西周开创的政治文化,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与教训,已是相当完备的政治文明,因而为孔子所深心向往之。有鉴于此,这则有必要先对西周初的政治体制,做一简要补述。

  公元前11世纪,原为商之属国的“小邦周”,最终取代了商王朝。面对辽阔的疆土,为了巩固自己的新政权,武王与周公在其宗法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分封制,封君建国,“以屏藩(护卫)周”。据《荀子•儒效》篇载,西周分封诸侯多达七十一国。

  周王朝与各诸侯国的政治关系,基本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诸侯都是周王朝的属国,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又是天下的宗主。从诸侯一方来说,必须按礼制规定向周王朝缴纳贡赋;战时则须应召出征;此外还必须定期向周天子述职。从周天子一方来说,握有对诸侯的册封与废置权;有权随时“巡狩”于诸侯,对其加以督察与训导;此外,凡是事关全局的政令与军令等,都必须由周天子颁发。这也就是《论语•季氏》所载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其二,周天子与诸侯虽然是宗属关系,但却不是后世臣对君那样的全面服从关系。这也就是《公羊传》注文所谓,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不纯臣之义”。在其封国之内,诸侯俨然就是一个小天子,具有充分的政治自主权,周天子并不能直接干预诸侯国内的政治事务。例如诸侯也可以像天子那样,将其国内的部分土地及其民众,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弟兄或者是功臣,由他们去自主治理。这也就是所谓的“立家”。

  综观上述可见,西周初所创立的政治体制,总括而言,基本也就是家、国、天下分级自治的君主共和制政体。这基本也就是孔子的理想政治体制。

  孔子的理想政治体制,虽然是对武王与周公的继承,但又并非是完全对其墨守成规。从其追求“时中”的“中庸”观出发,孔子又认为,政治体制理应与时俱进,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满足现实社会生活的新需要。

  例如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九合诸侯”,“一匡(正)天下”(《宪问》),成功地捍卫了中原的华夏文明。齐桓公与管仲的具体做法,虽然违背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但是孔子依然对两人做了高度赞扬。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此外,西周所创立的政治体制,还不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从《礼记•礼运》的载述来看,“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的世界大同,才是其最高理想。西周所创立的政治体制,毕竟还只是属于“小康”阶段,自然难免存在某些不足。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论语•八佾》所载——

  子谓《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曰:“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孔子看来,虞舜时代的乐舞《韶》,表现了舜以圣德受尧之禅让而使天下大治,气氛欢乐而祥和,堪称尽善尽美。武王时期的乐舞《武》,反映周武王顺天应民战胜商纣王而得天下,欢乐而威武的气氛中,隐隐含有杀伐之气;因而只是达到了“尽美”,却未能臻于“尽善”的境界。同类事例又如,据《史记•列传》(卷六十一)载,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却对二人做了极高评价。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又归于虚旷。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孔子的理想政治体制、“政治”的基本职能与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