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从小人物中感受时代的痕迹

  看《扶桑》源于先看了一篇严歌苓的《写稿佬手记:职业写作》(写稿佬:香港对于写作者的称呼),再把这篇文推荐给很喜欢她作品的一个朋友后,让朋友推荐了一本来读,朋友选的就是这本《扶桑》。

  从开始接触严歌苓的作品是从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说起,当时看完并没有很大的感触,直到看完小说《扶桑》,才知道原因所在:电影限于视觉化的形式没有了那些直达人心的独白和纠结。严歌苓对于场景的描写,人物心理和时代背景的描述,不亚于在你眼前上演了一部精彩绝伦色香味俱全的电影。那些细节像用精致洁净的手术刀一刀刀精准的直达要害,让你在看着血淋淋的过程中已经分不出说的是过去还是当下。

   作品根据洋人记载的一百六十部旧金山华人史书中的一些资料,描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扶桑被卖到美国做窑姐(妓女)的一生。描述了和一个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情感,在这吊诡的感情中,我们不需要用世俗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评判,我们只是好奇的摸索着这条非比寻常的情感线索,跟随作者看扶桑被卖来卖去平凡而平淡的一生,感受扶桑对苦难的坚韧,对时代环境的顺从,对感情炙热盲目的坚贞。

  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一样有着和那个时代一样深沉黑暗之河在涌动,严歌苓写到:

“人们认为你在卖,而并不认为我周围这些女人在出卖。我的时代和你的时代不同了,你看,这么多的女人暗暗为自己定了价格:车子、房产、多少万的年收入。好了,成交。这种出卖的概念被成功偷换了,变成婚嫁。这些女人每个晚上出卖给一个男人,她们的肉体像货物一样聋哑,无动于衷。这份出卖为她换来了无忧的三餐、几柜子衣服和首饰。不止这一种出卖,有人卖给给权势,有人卖给名望。有人可以卖给一个城市或者美国绿卡。”

  实在佩服严歌苓在文中时代切换的描述,在文中一次次的比较中让人更绝望和沉沦。都说生活像被强奸,这或许只是对于苦难的一种态度罢了。

“扶桑没有接受过强奸这概念。就如她对苦难的态度。她对自己生命中的受难没有抵触,只是迎合。她生命中的受难是基本,是土和盐、空气。逃脱,便是逃脱命运。

  而扶桑并没有选择白人少年克里斯,在她的世界里那份美好或许只适合在心里,在一个个的等待之中,没能拥有才能无限念起和独自占有。

“他五十年的美满婚姻和家庭也证实了扶桑的高明:婚姻确实把他保护起来了,一生没在受爱情的困扰。”

严歌苓因为是去美接受写作培训的旅美作家,场景感非常强,在情景切换上过渡顺畅,也难怪这么多作品被搬上荧幕。只可惜幕幕之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那手术刀般的心里描述和经典独白少之又少。

2016年读的第一本小说:《扶桑》,推荐给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桑》:从小人物中感受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