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爱弥儿》
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等。
生卒于1712年-1778年,正处于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教育上,他主张培养自然人,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戕害,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抛弃了他自己的孩子,因为怀疑他那年幼的老婆对他不忠和记恨他丈母娘的刻薄吝啬。
这一点在《悲惨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复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忏悔录》也极内疚地提到了这一点。
以下为正文: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幸福,什么是绝对的痛苦,它们常常混杂在一起。
我们难以在生命中体会纯粹的幸福或痛苦,亦不能在同一种境况下感受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我们的感情和我们的身体一样,总处于不断地流动中。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不过是程度不同。
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不幸的人。
然而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一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悲观的看待幸福,认为痛苦最少的人就算是最幸福的吧!
一切痛苦的感觉与摆脱痛苦的欲望是分不开的,一切快乐的感觉同享受快乐的欲望也是分不开的。
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被感觉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来源于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即爱而不得。
一个能力与欲望匹配的人,就是一个绝对幸福之人。
那么,一个人如何运用智慧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呢?
减少我们的欲望吗?
当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能力,就会有一部分力量被闲置,我们就不能完全享受我们的生命。
真正的幸福也不在于扩展我们的能力,因为这常常会导致我们的欲望更大比例的增加,结果会使我们更加痛苦。
摆脱痛苦的关键就在于砍掉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使能力和欲望达到平衡。
因此只有当一切力量或能力得到运用的时候,心灵才能保持宁静,生活才能有序。
人只有在最初的一无所有时,感受到的痛苦才是最轻微的,因为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物质的缺乏,而在于对物质的欲望。
而真实的世界是有限的,欲望的世界是无止境的。
我们说人是柔弱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柔弱”指的是一种生存关系。
凡是能力超过需求的,即使是一只昆虫,也是很强的;凡是其需求超过能力的,即使是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个英雄、一位神明,也是很弱的。
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天性平和安详的生活的凡人还要弱。
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如果欲望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弱者。
正是因为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得幸福变成了痛苦。
一个人只要能够感到满足,他就会生活的很愉快,从而也就会善良,因为做坏事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在人类的习俗中,充满了荒唐和矛盾。
老年人比年轻人对生命更感依恋,他们舍不得抛下他们为享受而做的种种准备。
残酷的是,很多人到了60岁,还没有开始过快乐的生活就死去了。
(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5到18世纪的平均寿命在33-40之间,包含死婴)
我们不停的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得我们常常向往于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
生命如白驹过隙的人类,竟时刻向往着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和当下,简直就是发了疯。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疯狂也会增加,它是极具危害性的。
它使得老人总是猜疑,宁愿今天缺少一切,也不愿在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我们把它称作“远虑”。
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试图攫取一切,每个人都在试图充盈自己,试图拥有整个世界。
有多少君王因为失去他们从没见过的土地而悲痛不已!
有多少商人只因想插足印度而在巴黎叫喊啊!
(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1947年印度独立)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