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正是如此,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

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

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也许你在说“世界”时往往会想起世界地图之类的,例如,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国使用的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陆在右端、欧洲在左端。也许法国人在看中国版世界地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协调感,认为自己被非常不当地赶到了边缘,仿佛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样。

但是,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样,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青年:“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图而是像地球仪一样的球体”。作为道理大体能明白,但为什么一定要特别意识到“不是世界的中心”呢?

哲人:这应该再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就是直面“人生课题”

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不是考虑利已,而是要考虑利他。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

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共同体感觉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最具争议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