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总喜欢故意激怒家长?

有一本获奖无数的儿童绘本,叫做《大卫不可以》,相信很多家长都跟孩子一起读过。

大卫是个顽皮又淘气的小男孩:他喜欢在在洁白的墙上涂鸦、把浴室变成一汪沼泽地、头顶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而妈妈每次都会严肃地说:“大卫,不可以!”

但是大卫好像很喜欢听妈妈说不可以似的,总是不停的捣蛋。

“不可以!”

这台词你熟悉吗?

你是否也经常会发出这种吼声,在你家里是否也有这样的小捣蛋鬼,总是会做一些家长不允许的、禁忌的事情,无论怎样教训他,都不听,好像故意想要惹你生气,有时他一边盯着你、看着你的脸色来故意捣乱,你甚至能看出来他是要故意激怒你。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故意激怒家长呢?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激怒家长,做出这一行为他也需要付出代价,能让孩子冒着风险战斗的,以下几方面原因供你参考:

 1. 寻求关注 

孩子激怒家长,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寻求关注。

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对方的注意力,是人类天然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以及所有人类都一直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大多数人,都想与他人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通过“关注”来实现的。

亲子关系中,孩子希望自己被看到、被认可、被爱。

当孩子感到不被关注时,就会主动出手积极寻找,但有时可能不能采取恰当的方法。

如果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正面鼓励与关注,他们可能会通过做一些让父母“抓狂”的事来获得关注。对孩子来说,负面关注也是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满足较低层次需求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被关注的需求属于归属需求,而表扬夸奖是一种肯定,属于尊重需求。因此对于孩子而言,被关注比被表扬更急需被满足。

如何判断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在试图引起你的关注,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看这7种典型类型:

那些假装生病以引起注意的人;

过分戏剧化的孩子;

对他人造成伤害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扮演英雄;

在任何情况下都喜欢当领导者获得关注的孩子;

让父母之间互相对抗的孩子;

假装很忙但是还能出色完成各项事务获得他人嘉奖的孩子;

在一些小事上也假装成受害者的孩子。

 2. 争夺权力 

研究发现,当儿童心理能力不足时,会丧失自信,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寻求权力”。

如果家长感觉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你和你的孩子一样想成为掌控者),被激怒了,或者被打败了,孩子的错误目标很可能就是权力——如果你对权力做出反应,你就会陷入一场权力斗争。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请反思,是否有一些不合适的做法让孩子丧失了掌控感,内心感到无力,从而通过错误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抗议”?

 3. 试探底线 

孩子“故意激怒”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诉求是获得平衡的亲子权利关系,而孩子“刻意激怒”的目的是通过挑战家长权威,进而测试你的忍耐边界和规则底线。

前文说到有的孩子看着家长的眼睛做坏事,其实就是在一点点试探。

观察自己的行为到哪一步会引起家长什么层次的反应,当家长发出即将爆发的动作信号时,聪明的孩子会马上趋利避害、逃之夭夭。

多次重复后,他掌握家长底线,就可以在底线范围内肆意折腾了。

 4. 抵消内疚 

随着孩子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时他们做了不好的事情后会产生内疚感。

这时他们会通过反复犯错,激起家长怒意,来主动获得惩罚,以此抵消内疚。

俗称“找打”。

所以以后孩子故意捣蛋找打,你别说他傻,有可能是心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 建立受害者身份 

往往有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被孩子激怒后会暴力惩罚孩子,暴风骤雨后,又无比内疚,对孩子格外的好,各种补偿。

有的孩子能灵活的发现这里的“商机”,有时会故意激怒家长,给自己建立受害者身份,被惩罚后梨花带雨的可怜样子,恐怕要什么家长都会答应。

 6. 让靴子落下来 

这里涉及到不良的家庭环境,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一片和睦,也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情绪稳定、对孩子温柔善良。

当家庭气氛不好,孩子缺乏安全感时,无法了解家长多变的情绪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受到惩罚。

头上总有一只靴子在悬着。

这时,有的孩子会选择故意激怒家长,明确地获得惩罚,让不确定变成确定,让头上的靴子落下来。

 7. 报复家长 

最后一种情况是报复。

孩子先被家长激怒,出现恐惧、伤心、愤怒等情绪反应,所以也采取激怒家长的方法来进行报复。

例如,家长外出没有按时回家,孩子感觉被抛弃,以后每次家长出门,孩子都会苦恼不止,阻止家长出门。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停哭闹的表现,却忽视了正是自己的行为先激怒了孩子。

其实孩子的心思非常单纯,好理解,需要什么就表达出什么反应。

下次,你的孩子再来挑战你时,你可以对照以上原因,对症下药。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避免被孩子主动激怒,核心要素是“看见他”

 ● 陪伴、关爱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想从你身上得到爱,让你看到他、关注他,给他反馈。

多陪伴在孩子身边,每天抽出固定时间,跟孩子说话、玩游戏,积极关注,大声告诉他你爱他,多做亲密互动,增加肢体接触,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眼里全都是他,感受到被爱和安全。

当父母给孩子充足的陪伴和积极关注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接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

 ● 关注积极表现 

对孩子来说,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被看到就好,这时,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关注孩子正向、积极的表现,及时鼓励。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反复巩固,促进孩子继续用好的表现来获得家长的积极关注。

 ● 好行为箱 

顺接上一点,关注孩子积极的行为表现,要反馈给孩子。

可以在家庭中设立“好行为箱”,家长随时发现孩子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每当发现时,马上用小纸条写出来,或拍成照片,投放到好行为箱中。

定期带孩子一起查看,读出纸条内容,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从孩子喜欢的事件列表中选出奖励。

 ● 引导正确表达 

如果是需求类的表达,当孩子表现不佳,使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想要获得好处时,家长不需当时反应,淡化处理,离开现场,不给回馈。

过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注意,如果有不能满足的需求,家长不能只是拒绝,可以找到替代物来进行安抚。

例如,孩子睡前大哭大闹非要继续再看动画片,家长可先将其带离电视机前,待孩子情绪稳定后, 再引导他以后通过正常协商、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作为替代,可以在睡前多给他讲两个晚安故事。

 ● 互相尊重 

家长做出表率,跟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行为规则,共同遵守。

家长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控制情绪、不随意发脾气,不故意激惹孩子。

 ● 寻求帮助 

利用好求助这个育儿“小心机”,当家长希望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不直接“命令”孩子去完成任务,而是用“请求帮助”和“提示法”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宝贝,能帮帮我叠衣服吗?我发现你叠的格外整齐呢”

孩子是天生的帮助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收获成就感。

 ● 控制自己的情绪 

易激惹、被激怒,说明你被点燃了。

你是容易被激怒的人吗?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不轻易被激怒,更加理智的看清这个小小的人儿的目的和要求,用理性、爱和支持来化解所有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总喜欢故意激怒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