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与自由

前段时间我想买两件新的白衬衫,不知道买哪个品牌更好。于是我上小红书、抖音、天猫、京东等各平台去找评价和评测(是的,没想到一件衬衫都开始有了评测)。经过差不多一周的研究,我下单了两件衬衫。再经过三天漫长的等待,我终于可以试穿上新衬衫了。确实很舒适合体。现在消费真的同以前大不一样。想想父辈们要买一件衬衫,只能去百货商场从几年都未更换的品牌中挑选。其实,符合自己消费区间和款式的往往也就一两个品牌,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种类可供选择,即便有,也没有现在的信息和物流,让我们可以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其实我在买很多商品的时候都有这个习惯,进行全面的研究:商品的特性、性能、评价、测评等等。和很多现在的消费者一样,这个习惯让我们成为理性的消费者,成为消费的专家,不再像父辈们一样,被高明而又变得愚蠢的广告而欺骗。其实研究商品的过程也是愉悦的。很多人已经为下一辆要买的车做好了充分的研究。现在要做的就是存钱并充满期待。一天,我和朋友逛街,去到优衣库。正好那天我穿着新买的衬衫,想看看比优衣库的衬衫好多少,我就试了试。刚穿上身,心里一惊。It‘s f**king the same!再一看标签,才¥299!我新买的衬衫将近一千。虽说更柔软一点,但真的只是一点点,不仔细体会根本无法察觉。出了更衣室,和朋友吐槽了一番并被嘲笑了一番以后,我买了两件衬衫和一条牛仔裤回家。穿了一个月,比较起来,优衣库的衣服和我之前买的并不便宜的衣服相差无几。我开始思考,作为消费者,现在看来并不如想象般的理性。或许这种理性的感觉是商家故意制造的,让我们以为我们的购买决策是正确的、明智的。我们正沾沾自喜时,也开始陷入消费的陷阱。 这个陷阱有以下特征:
1. 各自媒体平台和博主所推荐的商品有很大的一致性,即大家在一个时间段内都在推荐一个商品。这就是商家的推广行为。所以我们看到的测评和评价不一定客观。我们基于这些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导致了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却出奇的一致。
2. 这种一致性让大家都认为购买这一商品是明智的选择,并由此产生了“消费风尚”,进而让更多的消费者加入购买队列。不购买的人似乎就“out of fashion"。
3. 分析数据、测评、评价,进而作出购买决策的消费行为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感到愉悦,但是在买到商品后这种愉悦感又会很快消失。所以消费者不断的、更频繁的进行消费。

这个陷阱更像是一个泥淖,因为身在其中的我们会越陷越深。我们不断地在研究要购买的商品,从中体会到乐趣,然后买到了商品,期望得到满足后这种愉悦感又很快地褪去。我们又从各媒体中发现新的、好玩的、评测和评论都说好的商品,又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购买-满足-淡忘的循环。好像我们的生活都被这个循环充斥着。我们努力工作换取金钱,然后消费。赚的钱不足消费时,我们借贷消费,透支未来。与其说我们是“消费者”,不如说是“被消费者”,商品消费了我们的时间和金钱。商品没有服务我们,我们倒成为了消费的奴隶,透支消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我们透支消费,我们就被迫以时间换取更多的金钱,用于偿还,我们便失去了随时停止这一循环的自由。消费的欲望会逐渐膨胀,借贷的金额也随之增加,消费的枷锁就越发牢固,我们获取自由的希望便愈加渺茫。现在我的衣服都是从优衣库购置的,从上衣到袜子。甚至不需要选择款式,为了方便,我只购买免熨的牛津白衬衫和直筒牛仔裤,外套、内裤、袜子都是统一款式。每天起床不需要烦心如何搭配,也不需要在买衣服时去试穿,更不需要在出差时挑选衣服。袜子也不怕“丢失”一只的尴尬。不少人说这样的生活枯燥,但是我感觉到了自由。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也可以省下一笔钱。更重要的是,我再也不会把“买衣服”和“搭配衣服”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快乐的来源”。取而代之的,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和与朋友交谈,而这两件事情所带来的愉悦感更为持久,并且也不会使我陷入一个难以走出的循环。我感受到商品是服务于我的附属品,商品的价值对我而言越来越不重要。我可以更为专注事业、朋友、家庭,我可以避免攀比、内耗、浪费。这时候,我的时间和金钱不是为了换取某个商品,而是花费在我享受和可控的事情上,这便是“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衣库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