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雾黴(霉)

清代书法家、训诂学家、篆刻家桂馥,他是山东曲阜人,在其所著《札朴·乡言正字》有“高粱不秀曰雾黴”的解释,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方言篇也是“雾黴,高粱不秀者”的解释,由此可见,在鲁西南把“高粱因霉菌浸染而不能长出穗子”称为“雾黴”早就有之。

“雾黴”,方言读音应为“wù  mei”,取自《汉语词典》中“雾”之“像雾的东西”的意思,“黴”之“同‘霉’,寄生于腐朽的动植物上或受潮、受污的食品、器物上的低等菌类。初生时为白色的菌 丝,菌柄突出,上生孢子,有红、黄、绿、黑等颜色。成熟后随风飘散。”的意思,如“你到公社里找个人问问,我看咱队里的秫秫(‘秫’方言读音为fu)雾黴较多,到底咋回事呢?”

笔者所在鲁西南农村,当地人也把小麦、大麦穗有发生霉变,成黑灰的穗子,轻一点的就随风吹掉霉菌,重一点的整个穗子都霉透了的情况,也叫“雾黴”。这种麦穗子能从麦秸杆上拽下来、直接生吃,我小时候就吃过,弄得满嘴黑不拉唧的。如今,农业技术提高了,庄稼这种“雾黴”现象不多见了,也没有人去吃那个玩意,大都及时除掉喂猪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雾黴(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