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咋还不早恋

养孩子哪儿哪儿都要操心,已是各位老母亲和老父亲的共识。一提到早恋问题,更是让家长们一个头两个大。记得很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长们对早恋问题的处理,可以说每每都是“天雷动地火”,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角度地严防死守,棒打鸳鸯。

犹记得当年,一个大功率手电筒是教导主任的标配,每当夜幕降临,教导主任的眼睛、眼镜和手电筒三位一体地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对潜伏在暗处卿卿我我的小情侣高度曝光。而一旦被抓了现行,接下来该出场的就是家长们的大棒政策:啥也不说,就是一个字,拆。软硬兼施,务必趁早分手,早分早好,简单粗暴,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行之有效。

老母亲总是想得多。升级为人母后,尽管大花连幼儿园的门槛才勉强够到,我已经对她将要面临的问题做了全方位的了解。我发现,目前的家长,在对待早恋问题上,理智、温柔了许多。娃早恋了怎么办?相较于之前的动辄武力解决,家长们更愿意用谈话、交心的方式去说服教育。这不光是家长们的一大进步,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进步,令人欣慰。

不过,家长的方式虽然柔和了,但内心的焦虑却是丝毫未减。其实,如果孩子早恋了,家长也不要忧心忡忡、辗转反侧。对早恋,“堵”不如“疏”,正确引导是关键。

首先,不要给早恋“贴标签”。谈恋爱是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就像我们没办法阻止一个人吃饭、喝水一样。和孩子讨论什么是爱,讲讲自己当年的经历,从情感上把孩子“拉”过来,让Ta知道爸爸妈妈对Ta的理解,有助于孩子懂得道理后做出权衡;

其次,早恋本身并不可怕,早恋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才让人害怕。对于情感越界的后果,不能羞于谈及,要大大方方地讲清楚利弊,讲明白“爱”和“性”,让孩子意识到,这个年纪的感情,“节制”有多么重要。

另外,学校应开展两性交往的相关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异性交往氛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家长与学校应当再次联手、相互配合,做温和的正面疏导,而并非以前的联合武力打压。

实际上,孩子有了早恋的苗头,既说明了孩子具备吸引异性的闪光点,也说明了孩子开始喜欢和欣赏一个人,是孩子心智慢慢成熟的体现,家长完全不必如临大敌。

事实上,如果孩子迟迟不早恋,家长也无法淡定,比如我的小侄女和她妈。就在上周,我和小侄女探讨情感问题,刚刚八婆地问了她为何不早恋,良好的谈话氛围就被小侄女妈妈的虎扑打断了:

“人家都早恋,你怎么不恋呢?”侄女妈情绪有点激动,仿佛不早恋就犯了滔天大罪一般。

“没有我看上的。”小侄女如实回答。

“你能看上啥样的?你也不看看你自己长啥样?”侄女妈责问。

“我长哪样了?就算我长得再丑,也想找个好看的,这叫互补。有错吗?”小侄女感觉受到了侮辱,奋力反击。

“你就会顶嘴!”

我正一旁偷笑,忽然觉得:咦,这个语气似乎有点耳熟?这多像当年我被逼婚时,七大姑八大姨四舅姥三表姐们的说辞啊!苦口婆心,同仇敌忾,似乎我嫁不出去就是天理难容、罄竹难书。可问题是,那时候的我30岁,已经一脚迈入大龄剩女梯队;而小侄女刚13,在我们当年,那正是严防死守怕早恋的时候啊!

母女俩谈话不欢而散,侄女妈找我诉苦:“我看人家都早恋,她不恋,我也着急。现在不都讲究双商吗?智商情商,还有什么恋爱商。我怕她死读书,以后成个书呆子,再成了大龄剩女可咋整?”

说这话的时候,侄女妈深深地瞥了我一眼,那目光,似乎对我当年大龄剩女的经历不寒而栗。

这届家长真的是太难了。孩子早恋,家长焦虑;孩子不早恋,家长也焦虑。怕孩子恋爱商太低;怕孩子对异性不感兴趣;怕孩子不会为人处世,得不到同学喜欢;怕孩子长大后成为大龄剩男/剩女,让老父亲/老母亲有操不完的心……

事实上,家长的焦虑,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之前孩子上学时严禁早恋、孩子一毕业马上催婚相比,现在的变化,说明家长们不再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不再单纯地割裂为上学时/毕业后,而将孩子的人生整体看待,背后体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尊重。

时代在变化,孩子恋与不恋,家长都无需焦虑。良好的婚恋观亦是孩子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知到的,只要在家庭日常教育中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亲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早恋会是一个让孩子懂得爱、体会爱的契机,让孩子在爱的路上收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你咋还不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