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是学之始——《致教师》之《问号是创造的起点》读后感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劝学篇》里写道:“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李政道说教授认为: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学问学问,学的关键在于问。陶行知说:“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善于学习最显著的特征。

        在《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前的“两能”拓展为“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头到尾”的完整过程,需要吸收“学答”和“学问”的双重营养。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失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只专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就无法获得完整的数学学习经验,不可避免地,就会一步步陷入到“只学答,不学问”的被动学习的泥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看到什么要喜欢问个为什么。可是一上学,学生的发问热情和意识随着年级的增高却在逐渐走低,不愿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的大有人在。不发问,说明求知的动力下降了。似乎是见多识广,实际上是思维的原动力缺失了,思维僵硬了,动力不足了。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危险信号,它将阻止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

        善于提问,是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的重要前提。创新,始于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陶行知针对提出问题,说了八种方法:何事——什么事情?何故——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何人——事情涉及到哪些人?何如——事情的来龙去脉?何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何地——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何去——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几何——事情的关键点在哪里?其实,就是提问的方法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创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就像佐藤学说的“润泽的教室”,就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只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们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敢于发出疑问,孩子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解放,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2.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陶行知曾经分析过科学创造的基本过程:“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无穷。”毫无疑问,行动是逻辑的起点。

        3.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善于提问。学生发言后,鼓励其他学生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你这样想有什么道理呢?”......

      4.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学习既要学还要问,还要不耻下问,更要先思考后问,带着问题问,如此才能把学问做好。

        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要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创造的起点是问号,这句话适合任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是学之始——《致教师》之《问号是创造的起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