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鱼

       

        成渝线上有个古镇,来凤驿,来凤驿有道名菜,来凤鱼。你可能不知道来凤驿,但一定听说过来凤鱼。

        初次见面,是在1998年,火热的七月,到单位报到。也不知道是接风,还是拜码头,听战友多次提及,心切切的,终于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认识了她。

        单位大门旁有个鱼塘,鱼塘外有间平房,美其名曰“老八仙”。屋内桌椅的沧桑,屋外马路的压痕,向你诉说着这条成渝古道曾经的辉煌。往里一坐,“来啰---走起---”,声到人到,盆随身来,一个盆端了上来,桌上一搁,油往上飞,旋即又落入盆中,黑我一跳。我经历过军用黄脸盆端泥、洗脸、盛大锅菜,还没见过这架式的。盆就是老家常见的搪瓷盆,盆上印有花,一般洗脸用。从掉的瓷,瘪的沿,凹的底,可见这盆的工龄也不短了。盆中浓浓的油,油中嵌着红辣椒,浮着绿花椒,几块鱼肉努力地往外探了个头。战友用筷子在盆中用力一掀,花椒的麻、海椒的辣、炒油的香,扑鼻而来。鲜嫩的鱼也随之跃了出来,直勾勾地望着你,让人怎不心动。你还不行动?傻啊!

        来凤鱼,扑鼻特香,入口即麻,进胃还辣,加上重庆炙热高温的夹击,大汗淋漓。右手执着长筷,在盆里找寻着,往嘴里输送着,左手紧握冰啤,咕噜咕噜灌进去,冰与火相撞,酒与肉相激,那叫一个爽。实在受不了,嘴嘟嚷着,左手放下瓶,猛在嘴边扇,眼睛还是盯着盆,筷子还在盆中划。杀红了眼,只想着剩勇追穷寇,不留斯文装绅士。

        来凤鱼,起源于明末清初,闻名于抗战时期,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江南鱼米之乡的移民来到来凤,把江南烹鱼的技术带到了重庆,与川味结合,以双椒入菜,创作出“麻辣鱼”。抗战时期,来凤作为陪都重庆的卫星镇,一时冠盖云集,名厨荟萃,见璧河鱼美,争烹献艺,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云集来凤,喜尝来凤鲜鱼,“来凤鱼”自此成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欣欣向荣,成渝公路商贾穿梭,来凤人不断钻研烹鱼技术,品种花样不断出新,因此而形成麻、辣、甜、酸、荔味、桔味、桂花味、菠萝味等十几种风味,珍珠鱼、琥珀鱼块、椒盐鱼柳、酸菜鱼汤、白玉鱼块、玛瑙鱼肠、虎皮鱼、张口鱼、蘸水鱼、粉蒸鱼、烧白鱼、脆皮鱼以及鱼卵、鱼松、鱼膏、鱼羹等上百款鱼菜。很遗憾,我也只有幸结识了麻辣鱼、酸菜鱼、豆瓣鱼、番茄鱼。

        渐渐地,就和她混熟了,她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来了,一盆来凤鱼喜迎贵宾;外训归来,一盆来凤鱼接风洗尘;隔半月时间未见了,一盆来凤鱼慰问解馋;升职加薪了,一盆来凤鱼共享喜悦;受挫郁闷了,一盆来凤鱼解闷消愁………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她都伴于你身边,不曾远离。不知什么时候起,盛鱼的器具,从大盆换成了大盘,看起似乎文雅了一些,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味道。

        来凤鱼,其实可一鱼三吃。一吃鲜嫩,来凤“麻辣鱼”有“麻、辣、香、嫩”四味,刚出锅的鱼,主要体会它的香和嫩,闻着香,咬着嫩;二是吃麻辣,搁上半天,加个热,油浸入鱼肉内七分,一口下去,已不是麻辣伴着鱼肉,而是鱼肉衬着麻辣;三吃面条,前面两吃,鱼肉应该消灭光了,下一碗面条,舀上一勺残渣,拌上一拌,红红的面条,安抚你骚动的心,嘴唇麻得不行,你却欲罢不能。

      2017年离开来凤,已隔3年。现如今,来凤还是那个来凤,营房还是那个营房,单位撤了,人都走了,回不去了。走马换将的“八仙”,傲娇的“西北”,低调的“川江”,风流的任志,招待所的胖子,印象渐渐远去。只是偶尔在其他地方见到“来凤鱼”招牌,内心一股激荡,微微一笑;只是常常在和战友的谈论中提到“来凤鱼”,总会一起回味,会心一笑;只是在其他地方品尝当地出名的鱼时自然想到“来凤鱼”,不忘一阵介绍,哈哈一笑。

        来凤的山,来凤的水,来凤的人,还有那美美的

        来凤鱼,

        相伴二十年,

        相恋一辈子。

        ——2020.11.4  时隔3年再见来凤鱼有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