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合军聚众。
就是全国动员,征兵,然后成军出兵。
交合而舍。
与敌人两军相对,扎下军营。
曹操注解说:“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叫辕门,以人为营叫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合。”
莫难于军争。
曹操注解说:“从始受命,至于交合,军争难也。”
就是说,难!难!难!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以迂为直。
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为什么呢,因为有地形,有敌形,走直线你过不去。
“以患为利”,把困难变为有利。
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
故意远远地迂回,让对方感觉我们不会过去,再用假动作,用小利牵制对方,然后突然间道插进去,就能后发先至。
以迂为直,还是想要直。但人生之路,成长之路,本来就是弯弯曲曲,进进退退,没有一帆风顺直的。所以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会争的,能争到利;不会争的,就反而把自己投入危急之地。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举军”,“举”,就是全部,全军带着装备,兵马、盔甲、器械、粮草、辎重一起行动。“则不及”,那行动速度慢,赶不及。所以关键的时候,必须不带辎重,轻骑急行,这就叫“委军而争利”,“委”,就是抛弃,抛弃辎重轻装前进。“则辎重捐”,就捐给别人了,捐给谁不知道,总之就是丢了。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卷甲而趋”,把盔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处”,昼夜兼行不休息,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左中右三军将领都要被人俘虏。为什么呢?急行军一百里不休息的话,身体强壮的赶到了,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赶到的时候,大概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先到,那大部队变成小部队,到那儿就被敌人吃掉了。敌人还可以以逸待劳,等在那里,我们的疲兵疲将陆陆续续喂上去,他一口一口地吃。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急行军五十里过来,其法半至,只有一半的人能先到,则蹶上将军,先头部队就要受挫折了。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正常速度行军,三十里呢,也只能三分之二先到,还是有三分之一落在后面。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辎重”,装备、粮食、被服、物资,都叫辎重;“委积”,也是物资财货。所以这军队,实际上非常非常脆弱,没有辎重要死,没有粮食要死,没有物资要死。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豫,同“与”。
如果不知道各诸侯国的政治意图,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不能预结外援。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要所有的地形都非常清楚,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乡导”,就是向导。不重视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到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兵以诈立,这句话有点误导。
孙子讲“兵以诈立”,是在《军争篇》里讲的。前面计于庙堂、作战谋攻、形势虚实,都讲完了,开始两军争胜了,再开始讲诈。
以利动。
这句话又有歧义。利怎么解?是利益?
以利是有利,根据胜利的原则,有利才行动。
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以利动”,不是见利而动,是有利才动。
以分合为变。
分合为变,就是奇正为变。兵法又叫分战法,大战术就是分合奇正。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疾如风。
“疾如风”,一是进攻,二是撤退,进攻则迅疾如风,撤退则去无影踪。
徐如林
指军阵,像树林一样整齐,徐徐而行,无懈可击。
还没有看到虚实,没有见到攻击的有利条件,则徐徐而行。
侵掠如火。
进攻的时候就像熊熊烈火。
不动如山。
不动如山是讲防守。军队不动的时候,就像山一样不可撼动。
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难知如阴”,就像阴云蔽天,看不见日月星辰,其势不可测。
“动如雷霆”,姜太公说:“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瞬目。”
难知如阴,动若雷霆。满天乌云,看不见日月星辰,也不知道哪块云后面藏得有雷电。那云层背后猎手的眼睛,却居高临下,一目了然,突然一个闪电劈下来
掠乡分众。
简单说,就是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抢。
“掠乡”,就是打土豪,也打敌国百姓。到了敌国,下乡去抢。抢什么?粮食物资,鸡鸭猪羊牛马都抢,还要抢子女金帛。
“分众”,就是要分别去。分别去的意思,是要人人都有机会去。
抢劫是古代战争的潜规则,也是重要的激励,这是军队的丑恶面。
战争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侵”
一种是“伐”
“侵掠”,就是争利、抢东西、抢地盘
伐就不一样了,伐是政治目的。
伐,是要伐你的政权,伐你的文化,伐你的符号,建立我的政权,我的符号。
这里涉及组织的“非正式福利”。组织总得有些福利。但正式的福利,都是该得的,一旦成为理所应当的,激励效果就差了,甚至养出些惰性来。总是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时不时得一点小刺激,又有积极性,又有乐趣。
廓地分利。
“廓地分利”,和掠乡分众意思差不多,都是分胜利果实。掠乡分众,是分给小兵的。廓地分利,是分给大将的。
廓,同“扩”,就是扩张领土,分割给有功者,裂土封侯的意思。
悬权而动。
“悬权”,就是挂个秤砣,张预注解说,权量敌之轻重,审查将之贤愚,然后决定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权衡了敌军的轻重虚实,再策划地形迂直之计,就是军争争先的原则了。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因为相互听不见说话,所以设置锣鼓来指挥。金和鼓,金是青铜的,锣,敲起来“当当当”的,声音尖脆震人。鼓,是牛皮的,擂起来“咚咚咚”的,让人血脉贲张。擂鼓进攻,鸣金收兵,这是最简单的。还有各种号、角等等,传递不同信息。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有了金鼓旌旗,就能统一军人的耳目,一致行动。勇敢的人,没有前进指令,不能独自前进;胆怯的人,没有撤退指令,不能独自撤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所以夜战多用火光和鼓声来指挥,白天则多用旌旗,适应人的视听而变动。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以夺心。
“三军可以夺气”,是打击敌军的士气,让他气势低落颓丧,让他没意思,提不起劲。士气没了,力气就没了,战斗力就没了。
将军可以夺心。
夺心,就是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他的决心没了,他的队伍就散了。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梅尧臣注解说:“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谓兵始而锐,久则惰而思归,故可击。”
所以朝、昼、暮,也不是直接地对应早上、中午、晚上,而是三个阶段。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他松懈思归时再攻击他,这就是治气的方法。
“战以力久,以气胜”。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治气,持续地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这是治心。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先到战场,等敌人远道而来;自己安逸休整,等敌人疲劳奔走;自己吃饱,等敌人挨饿,这是“治力”,保持战斗力的方法。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邀”,是要攻击的意思。
如果对方旗帜整齐,阵容堂皇,就不要去攻击。避他一避,耗他一耗。等他“朝气锐”没了、渴了、饿了、不兴奋了,变成“昼气惰,暮气归”了,再出战。
“治变”,是善治变化之道,以应敌人,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变通。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敌人从山丘上下来,不可逆袭。
“佯北勿从”,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后面有一句“饵兵勿食”,也有这意思,作诱饵的敌军,你不要上钩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迫近
锐卒勿攻。
“锐卒勿攻”的“锐”,和前面“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锐”,是一个意思,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饵兵勿食。
敌人下饵诱你,你不要咬钩。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三条都是讲治气,还是“锐卒勿攻”的道理。
归师勿遏。
退回本国的军队,不宜去遏止他。因为那些人要回家,个个归心似箭,你去拦他,他跟你拼命。
围师必阙。
“阙”,同“缺”。包围敌人要给他留一个缺口,放一条生路给他跑。
在跑的过程中再设伏兵击他。
最好是在他的归路上多设伏兵,跑一段,吃他一口;再跑一段,又一支伏兵吃他一口,多吃几口就消化完了。
穷寇勿迫。
困兽犹斗,狗急跳墙,敌人已到了绝境,不要急于迫近,不要逼得他无路可走,那样他会跟你死战的。
这“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