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抑郁症,改变内心的认知是关键

艾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很多人都以为是A引起C,其实不然。先讲个故事..

采编 / 睡虫

舍卫城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瞿昙弥,她因家境贫苦而很瘦弱与憔悴,人人都称她为“憔悴的瞿昙弥”,也有人说又高又瘦的她:彼乃内在美,从外不得见。

由于出身贫穷与不吸引人,瞿昙弥一直找不到丈夫,这令她很沮丧。但有一天,某个富商突然决定娶她为妻,因为他欣赏她内在的财富,认为这比她的家世或外表更重要。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们轻蔑地对待她。这种敌意使她很不快乐,尤其因为她所深爱的丈夫,被夹在父母与妻子之间左右为难。

但是,当瞿昙弥生下一个男婴时,丈夫全家终于接纳她为儿子暨继承人的母亲。她终于松了一大口气,感觉如释重负,如今她非常快乐与满足。她对小孩的爱超出一般母亲,她非常执著于这个婴儿,因为他是她婚姻幸福与内心平静的保证。

然而好景不常,快乐很快就幻灭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这个悲剧对她来说太过沉重,她担心夫家会再次鄙视她,说她没有生孩子的命,城里其他人则会说:“瞿昙弥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甚至害怕丈夫会变心,另外去找一个家世更好的妻子。她一直这么胡思乱想,终于导致精神错乱。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给他正确的医药就会康复。

她抱着小孩跑出家门,挨家挨户为孩子向人讨药。她在每一户门前乞求:“请给我的孩子一些药。”人们总是回答她药没有用,因为孩子已经死了。然而她拒绝接受此事,又到下一家去,始终相信孩子只是病了。

许多人取笑她,还有人嘲弄她,在经历许多自私与无同情心的人之后,她终于遇见一个明智的好人。他知道她只是因为伤心过度而心神紊乱,于是建议她去找最好的医生——佛陀,他一定知道正确的解药。

她立即遵照建议,赶去祇树孤独园,佛陀正住在那里。她抵达时手中抱着小孩的尸体,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并且对他说:“大师!给我治疗孩子的药。”佛陀亲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她着急地问他是什么。

“芥菜籽。”佛陀回答,震惊在场的每一个人。

瞿昙弥问她应该去哪里才能取得它们,并且种类为何。佛陀回答她只需要从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取回少量即可。她相信世尊的话,随即进城去。

在第一间房子,她问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芥菜籽。“当然!”对方回答。“我能要一些种子吗?”她问。“没问题。”那人对她说,然后给了她一些种子。接着,再问第二个她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家中曾经死过人吗?”“那当然!”那人说。

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相同。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须再对她说什么,她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已经让她看得很清楚。佛陀就这样治愈了她的迷执,让她接受世间的实相。

瞿昙弥不再拒绝相信她的孩子已经死亡,她清楚了死亡是一切众生的命运,也认识到世间人人都有痛苦,她应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她慢慢地接受了世间的实相。佛陀就是使用这样的方式治疗哀伤逾恒之人,带领他们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

这是一个佛陀点悟迷津的智慧故事,也可说是一次非常经典的心理治疗过程,它运用到了现时称之为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办法,让迷惘者在自己的行为中顿悟,然后重构认知。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佛陀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认知流派的心理医师一样,他并没有直接告诉瞿昙弥,人生无常,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如果只简单这样说,瞿昙弥十有八九不会接受,因为那时的她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心智已乱,简单的说教很难起作用,她仍会痛苦万分,执迷不悟。智慧的佛陀而是告诉他这位“迷惘者”,他知道有一种药但要她自己去寻觅。顺着“来访者”的心愿,佛陀告诉她有药,给她信心,先让“来访者”接受自己,建立良好、信任的互动关系。

第二,佛陀让瞿昙弥“自己去寻取”这种药,是让她自己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行为过程,得到现实中与自己执迷的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这也是所谓的行为疗法这比你直接告诉她你的观念、你的思维哪里哪里不对,要如何如何改变要有效得多,一个人在疲惫不堪、心智混乱时,Ta很难将大家都懂的道理听进去,并发生改变;但你让Ta自己一点一滴去行动,去体验,就不一样了,那是切身的感受和自我的反思,当行动到一定的量时,就可能发生质变,成功改变自己了。

第三,在瞿昙弥的寻药过程中,她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死过人,明白了甚至“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的过往,同时也感受到了“痛苦是普遍现象”的存在,及“亲人就算死了生者也一样要坚强、正常地活着”的心理暗示,可能跟着产生“大家和我有同样遭遇”的从众意识,这些想法会起到缓解痛苦的作用,也会逐步改变她原有对孩子死亡的认知,重构认知,最终接受她孩子已死去这个事实,并愿意去坚强面对以后的生活。——认知疗法

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固执地认为“只有我最痛苦”、“为什么我脑子就不好使”、“我这么差劲小事都做不好”等想法,这些想法将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其实,有时候只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努力的做事,一点一滴中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有时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后面,再来说下艾利斯的ABC理论,A是情境,B是想法,C是情绪后果,很多人都以为是A引起C,其实是B决定C。举个粟子:

如果你被人踩了一脚,你会感到很生气。

但是你再抬头一看,原来对方是个瞎子,这时候你是不是就不会生气了。

再一种情况,对方说他们是在做一个实验,踩你一脚,给你一百块钱,那你是不是乐呵乐呵地把脚放那让他们踩。

遇到较真的欠扁的,坚持说我不稀罕钱,踩脚伤了我自尊,我就是生气。那如果你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把被别人踩脚当做最高荣誉,这会你是不是也就生气不起来了呢?

因此,同样是被踩了一脚,因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后果。所以说其实不是A引起C,而是B引起C。

好好琢磨这个理论,有时已经足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从此开始,你的情绪将由你决定,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感受,关键看你愿意接受其中的哪一种。现在开始,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将一直困扰自己的事情从多个角度观摩一下是否就可打开心结了呢?

最后,睡虫祝愿大家“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因为懂得,所以一起。懂得你的不易,懂得你的困苦,欢迎关注留言,说出你的烦恼,让懂你的人一起帮助你。


上期话题:

抑郁症究竟是生理病?还是心理病?怎么治?

长期抑郁究竟是基因导致?还是环境导致?

你知道抑郁症的诱因吗?这是一切的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胜抑郁症,改变内心的认知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