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大宗师》之五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这里又谈到圣人用兵之道,可见庄子的思想,处处没有离开现实世间,修行所谓的“出世”,是心出离于物外,而身仍然在红尘之中,做入世的事业。

圣人为什么要用兵,不是因为好战,是不得已而为。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商的人民没有怨恨武王杀了自己的君,而是拥戴武王做了天子。近代孙中山先生起来革清朝的命,一百多年来,牺牲了无数的人,才有我们如今的这个世界。亡国和亡天下是有区别的,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换了很多的国号,经过多少个朝代。统治者有汉族,也有其他民族,外族经常激烈的冲击我们,但是没有被屈服。是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令中华生生不息。

如果说我们的文化再也没法延续下去,或者是被另一种文化给消灭取代了,这才是真正的亡了天下。太平天国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破坏了我们的文化土壤,甚至要自己打倒自己。我们想一想,假使今天我们这代人,说的不是我们的母语,接受的都是外来文化的浸淫,我们的后代也无从了解他们的祖先曾是多么伟大的民族。这实在是极为可悲的一件事!

所以,一定要有民族自信,这种强大的自信,来源于你的文化。虽然外族来侵犯我,甚至奴役我,但他们对我们的文化却不得不钦佩,因为这样的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符合全人类对和平幸福的需求。

亡国而不失人心,对照看看人类的历史,看一看今天世界的形势,被征服的和征服者,紧张的关系得不到缓和,也做不到一笑泯恩仇。说到底,一切的斗争,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无论在什么领域,都是意识形态不同而导致的。一些文明是极端排异的,而中华文明是有容乃大。

接着底下一句:“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圣人对后世的贡献,不仅仅是留下了经典,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遵循他的教诲,也能破迷开悟,过上圆满智慧的生活。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却说自己没有讲过一个字。老子西出函谷,是被人“强迫”着才写出一部书来。如果是有心、刻意地去爱人,那就会产生分别,会有情执了。西方的宗教常常说:“神爱世人”,这句话本没错,但是西方人总是忘记这四个字。

大爱绝没有地域、种族、信仰的分别,也不留丝毫痕迹。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觉悟的人已是心外无物,不会对人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再有什么好恶。那些所谓环境保护人士,还有一些爱护动物的人,总喜欢搞静坐示威,抗议声讨。他们的行为招到社会其他人群的反感,在这些人眼里,“物”分三六九等,而对某一物所谓的“爱”,在另一角度来讲,成了一种“碍”。

“有亲,非仁也。”有所亲爱,有亲疏之别,这不是仁。圣人对万物一视同仁,就像上天下雨,地上得到滋润的众生是平等的。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却不相同,做父母不可以偏袒,那么达到圣贤境界,更要平等待人。对事物搞两个标准,这是人间世许多悲剧发生的根源。

“天时,非贤也。”讲究天时地利,还不能算是圣贤。吉凶祸福,都有因果,圣人不会刻意趋利避害,即便“生不逢时”,也不怨天尤人。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们要过好当下,照看好自己的念头,没必要胡思乱想。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在不同场合、不同人,利也许是害,害又可能是个利。而圣人超越了利害的对立,既不图利,也不避惧害。有人要疑惑,圣人是不是不知好歹,善恶混淆?圣人没有利害分别,不随着众人如醉如狂去追逐利,始终如如不动。既不与天下人争利,自然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也自然全身远害。世间的善恶,包裹着利害,不是自性本有的良知德能,而是达成目的的工具。

因此才有接下来的两句:“行名失己”、“亡身不真”。行善是为了名,要让全天下都感念你的“功德”,这样只会失去自己,斫丧自己。天下人会越加变本加厉利用你的善良,最后压垮你。身败名裂还算幸运,然而粉身碎骨,却只为一世虚名,这样的结局,到头来又于人于己何益?

“亡身”便“不真”,自己的真如自性便在浮名之下被掩盖,等于这一生虚度而过。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实际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被名所困,而成了终生劳碌无为的仆役,这样的人,自然不能“役人”,无法去帮助他人,成就众生。

以下举出的人物,就是最好的例证。伯夷、叔齐饿死在了首阳山,只留下推位让贤的令名。其他一些人,也都是亡身而“适人之适”。为了满足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符合审美标准,才有了缠足、细腰,才有贞节牌坊。地域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当尊重这些差异,超离差别相,不陷入其中的冲突。

圣人能够“自适其适”,在任何环境下,都自在自得。我们不管走到哪里,最重要的一点,必须遵纪守法,随顺众生,但是修行人这个心不是随着境转,不是被外面给牵制。心要保持自如,这样才能活得通透,活出自己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庄漫笔——《大宗师》之五)